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11章 故人多艰

11章 故人多艰


  越往山上走,道路越粗砺。

  大颗大颗的粗砂混合着积年的坚硬似铁的蒺藜,硌得脚底疼。

  若萤心疼鞋子,便脱了下来,对叠着别在腰上,又将屁股后头吊着的一双草鞋扯下来,套在光脚板上。

  嚓嚓嚓的脚步声引起上方的注意。

  一颗光光的脑袋,自一块光洁的大圆盘石头上探下来。

  “这不是小四儿吗?你好了?”

  和尚笑得眼睛都不见了。

  对上他那张生来就像是老实和尚的脸,若萤由衷地笑了:“大显!”

  大显有些小孩子气。

  要说世上还有谁最单纯,那就只有大显了。

  他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六出寺”里,闲暇漫山遍野地跑,就是不曾走进过人群。

  合欢镇就在山下、眼中,他却心怀畏惧,从不敢践足红尘。

  他连个和尚的度牒都没有,理论上说,还不算是个真正的和尚。可他却按照老实和尚的标准生活着。

  六出寺荒凉已久,和尚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曾经拥有三十四众的寺庙,而今只剩下大显一个人。

  与其说是留下来看门,毋宁说是太过纠结。

  没有香烟的寺庙自然吸引不来信众。

  而附近大片的坟地,则加剧了这种荒凉的程度。

  只有若萤还记得他。

  从第一次因为好奇闯进来“探险”偶遇,至今,这一大一小两个人已经算是老相识了。

  一见如故。

  脚步不停,大显的絮叨也不止。

  从她去年秋跌倒摔傻,到近前听说她苏醒,大显的委屈和苦闷,没有一箩筐,也有两箩筐。

  “……本来想去你家问问,你也知道,我没有度牒,不能随便下山。万一施主们施舍了东西,你说我要,还是不要?不要吧,太违心。佛说,出家人要真,不可作昧良心的事儿。可要是接受了,那就等于是化缘,给上头知道了,非把我赶出佛门不可。我打小在庙里长大,六出寺就是我的家,离开了家,还有活路不?……”

  “嗯。”为了不让他感到自己在自说自话,若萤适时地cha进来一句半句。

  “我问山上干活儿的,才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下面的消息。你现在是真的好了?”

  大显的关心是单纯的,发自肺腑的。就好像他从不对若萤隐瞒自己破戒的行为。

  当师父圆寂,师兄师弟们陆续另投山门,这里就剩下他一个。他是个孤儿,自幼由师傅抚养长大,师傅的骨灰就埋在这座山上,他不舍得离开。

  若萤拿下斗笠,一本正经地问:“你是真的惦记我,还是惦记我带的吃的?”

  大显嘿嘿干笑着,快要哭了的感觉:“昨天又垮了一堵墙,你是没瞧见,跑出来那么多的草鞋底,爬了我满手满胳膊的水泡,痛痒死了。我搬了那么多块石头,才找到一窝蝎子,丢到锅子里焙熟了,吃了,才不那么心慌了。你再晚几天来,估计只能看到和尚的骨头了……”

  “好了,知道了。”若萤真心可怜他,就势坐在山门前的茶花树下,解开包袱,拿了个馒头给他。

  又取下腰间的匕首,拔下皮鞘,切了一大片咸菜疙瘩给他就着。

  “娘说,吃东西的时候不能说话,尤其是吃咸菜。万一呛着了,很容易得痨病的。”

  看他吃的囫囵,若萤心下凄然。

  俯瞰脚下的镇子,百家饭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吃。但是大显太老实,不敢违例下去化缘。宁肯破戒杀生吃鱼、捉雀儿,完了就会狠念一通《往生咒》。

  她尚且需要爹娘养活,便有那个怜悯的心,却是没有能力接济别人的。

  吃完一半,大显不吃了,把半个馒头和咸菜一起揣到怀里,说要留着最饿的时候吃。

  有了点东西垫底,他似乎有活过来了。讨好地递给若萤一把桃木篦子。

  若萤不由得眼睛一亮:那篦子做的还真是精巧,雕花刻字的,那么细密的齿,难为他一根一根处理得油光水滑的。

  暗叹大显手巧的同时,也不禁想到:这得有多么地无聊、花费多少的时间,才会做出这种细致的活计,而且,还是自己根本就用不上的。

  “大显,谢谢你。”

  大显摸摸光头,不好意思地扭捏了一下:“不用啦,你给我做伴儿,还偷偷拿家里的东西给我吃,我都不知道怎么谢你呢。你能用上就好。”

  “等到赶集,拿去卖了,肯定能换几个钱。”

  大显忙道:“要真能换钱,送我一个大饼就行。”

  顿了一下,又说:“说笑呢,谁家差个篦子!你不要去,省得给人说。”

  赫赫有名的钟氏四姑娘,为几个铜板当街叫卖,多丢人啊!

  “可能会换很多钱哦。你连这点小东西都能做的这么与众不同,将来,必定也能做个好和尚。”若萤安慰道。

  大显咬着一根草,一派茫然:“好和尚要能度厄渡人。这会儿,我还想着有人来度我呢……”

  “也许,这是佛祖的意思呢?让你吃些苦,多些领悟。你要想想,佛祖当年经过了多少磨难才得的道?有谁是生来就享福的?那些生活优裕的人,说不定他们也有难处、苦处却又说不出来呢。”

  大显歪头看看她,不胜感激:“你一向不爱说话,这会儿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心真好,好心一定会有好报的。”

  “那很好啊,我会好好活着,等着福报到来。你也是,你要努力做个德高望重的好和尚,站得高高的,才有机会跟佛祖沟通,也才能有能力度化我们这些俗人。”

  大显渐渐振作起来,对于将来,似乎又有了期待。

  说话间,两人沿着山门前的一条岔路,一直往西,在一棵老杏树下住了脚。

  三间草房,原是“六出寺”的产业,稍加收拾,便成了杜先生的栖身之所。

  为节省体力,大显一屁股坐在树下的石墩上,背靠石桌,探手补丁摞补丁的僧衣里,到处摸索虱子、虮子。

  捉住一个,先不忙着掐死,而是摊在手心里,仔细端详眉眼儿,看够了,才摁到桌子上,反倒指甲,“啪”的压死,那清脆的仿佛骨节断裂肠腹爆裂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地惬意。

  若萤不觉好笑地翻个白眼,自顾走进草屋。

  地上铺着是山上特有的沙子,粗砺、金黄、吸水、干燥。

  南北的窗子全都支起来了,山里的清凉和草木清香,缓缓流动在空气中。

  进门是正间,灶台就在进门的右手边,往里,北边一张方桌、两条方凳,就是客厅。

  若萤把包袱放在桌子上,左右听听没动静,便走到锅台前,伸手摸摸锅盖,分明还很热。

  灶台边的水缸里,水是满的,一只水瓢晃晃悠悠自得其乐。灶台一角,用厚纸糊就的面缸里,面粉只够吃几顿疙瘩汤。

  另一个缸里,绿豆、小米、黄豆、赤小豆却还不少。若是跟大米一起煮稀饭,估计还能吃上一阵子。

  梁上吊着一个薰得漆黑的破篓子,里头还有半根黑硬的香肠,一把干豇豆,一堆萝卜干、一大块姜。

  逡进东间,触目所及,真可以用八个大字来形容: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这里的墙壁,跟三房的墙壁是一样的,都用白石灰抹了一层。抹得很潦草,白一块、黄一块,感觉好像生了牛皮癣。

  北窗下,贴墙立着一个红不红、黄不黄的两开门衣柜,上头的俩铜环倒是磨得锃亮。

  拉开柜子,几层格子都是空的。一格单衣,一格棉衣,一格宣纸。

  然后就是几大包的艾草叶和石灰粉,用来防虫、防潮。

  南窗下的土炕上,一张大而宽的炕桌占据了半壁江山。炕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笔墨,还有一本《南华经》,是杜先生正在看的。

  炕边有个半人高的简易书架,上下三层,密密地排满了书籍。

  若萤凑近扫了两眼,并未发现有新书补充进来,不免有几分失意。

  晃悠到西间,这里没有炕,只有用石头和木板搭起来的一个床铺,垫着一床旧褥子,铺着一块洗得发黄、很多棉虱子的粗布床单。

  炕头有一张小小的炕桌,墙上灯窝里有一个小小的油灯。窗户上蒙的窗纱破了几个洞,就用粗线密密地衍了,倒也能防得住蚊虫。

  屋子里充盈着浓重的药香,南窗台上并排着好几个布袋子。

  这可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若萤随便抓起一个,拉开抽绳,探头瞅了一眼,也不知道是什么药,里头还夹着一张纸条,折得方方正正地。

  每个布袋里都有一张,写的是药草的名称、针对的病症,以及用量。

  字是正楷,却有着荇草一般的柔软。

  非常地陌生。

  屋外响起大显的招呼声,是杜先生采艾回来了。

  看到若萤,他的神情并没有丝毫变化,却把手中的鲜艾递过来。

  若萤赶忙接了,插到各个门边、窗边。

  等到忙完了进屋,发现包袱已经打开了,杜先生正看着桌子上杂七杂八的东西皱眉头。

  有些事,若萤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这会儿,倒是有些明白了。

  杜先生以前,想必是个被人伺候的主儿,因为他对于收拾家当很不在行。

  母亲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才会由着她到处乱窜,隔三岔五地就会打发她过来送东西、洗衣做饭。

  她在做这些家事的时候,杜先生就没有一点客气的意思,好像把她当成了自家的使唤丫头,而且,用得还挺顺手。

  若萤就想起了方才遇到的那三个人。

  他们为什么找杜先生?

  讨债?追杀?

  杜先生躲在这里,必定是有原因的,而且,他应该不会希望被以前的熟人找到。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杜先生识文断字,举止高傲的同时,不可否认,又是个极为高雅的人。就算是镇子上的私塾先生们,捆在一起都不如杜先生有风度,那种从骨子里沁出来的清高旷逸,决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培养出来的,也绝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小家小户所能造就出来的。

  杜先生的来历,一定不寻常。

  不过可惜了,三房并不能从他这里得到扶助。

  而且,对于这门亲戚,母亲似乎并没有亲近的意思。分明住得不远,可是这三四年间,两下子从不曾坐到一起。作为中间纽带的她,也不能从双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切与友善。

  一切,都像是应付差事,母亲对杜先生是这样的,杜先生对母亲,也是如对待家中仆婢一般的疏冷。

  这些大人,还真是奇怪!

  杜先生的眼睛越瞪越大,到最后,终于忍不住出声了。

  “真是不像话!这人还没好利索,就打发出来,也不怕给野猫野狗拖了去!”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279.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