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盗艺江湖 > 第400话 王修五

第400话 王修五


  自报家门。

  王修五的故事里总要有他是哪里人氏,然而他的祖籍却是我勉强推定为江苏人。为何这么说,是他家往上四代,还是大明孝陵卫府的千户大人。子承父业,却承袭不了官位,在他爷爷那代只能做个亲兵。

  家规甚严,品德修养又不错的人,自然有一些非常亲近的朋友在其左右,久了,互相也称得上世交。

  我说得十分笼统,是想争取时间。明孝陵卫兵制,与其他各卫都不相同,是看坟的不假,但正是这个原因,兵源就变得十分排外,两百多年里无一人是从外面征招。子承父业,只需一子即可,如果家中无男丁,则从其他人家中多选一人补上,这种情况很少,在上代亲兵的兄弟家中也能找到合适人选。起初我也不信,但从孝陵卫的规模上看,这套办法的确可行,只是具体还要看制度怎么样实施。这里又要提一些锁事,充军,这古代的刑罚之一不能在孝陵卫身上,任何一支皇帝亲军都不行,因为要保持卫府亲军的纯净。

  两百多年里,京师都有很多太监临老隐退。这是个特殊群体,无依无靠的宦官中,一但失宠,有很多选择去为太祖守陵。即远离天子,又做到保护自己,这是个两全的办法。因为在庙堂中,这些阉人与权臣的矛盾本就是你死我活,离开天子,有的是人恨不得扒他们的皮抽他们的筋。

  “就是因为这些太监吧?”张春来道。

  “对”。

  张春来注意到了这点,省去我对他提醒。

  大费周折,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找到他们,不是因为你们这些孝陵卫后代是什么香饽饽,找谁不能去看坟,找你们干嘛?跟孝陵亲兵同处两百多年的宦官,他们才是主角。

  司礼监在明朝权力中心是什么地位我们聊过,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太响亮了。杨金水,那不就是最后选择为太祖守陵的太监吗!非洲黑叔叔留下的文献里都提到过他。

  但还要提醒张春来,临老去为洪武皇帝守陵,也是不情之请。那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去之前要先问问当朝皇帝同不同意。明朝皇帝很少亲自下旨,政令都是由内阁拟票形式发出,两京一十三省,都在照票拟行事,钦差和封疆大吏在处理重大事务上才有圣旨,只有征得皇上口头儿同意的事务,到下面说话时嘴里才能高喊‘有旨意’。皇上同意你去,你才能去,宫内任职多年,皇宫内外多少密事在你心里装着,所以,能去守陵,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明朝太监手中管着什么东西什么机构,自己去脑补,脑补不了就放弃掘土的人生吧!那不是红墙内的坛坛罐罐,更不是皇后娘娘的夜壶。去为太祖守陵,是一种不想杀你也不能放你的无奈之举,这要两者皆有,才可成行。想做到两者都有,那是非人所能及,其中处事的智慧高了去了。

  孝陵。

  皇家禁地,风景秀丽,守卫森严。‘为太祖守陵’,这五个字在当时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解释。去到那的太监高喊‘有旨意’,开始住进陵区为太祖守陵,而孝陵卫官兵的理解,则是来了个在这吃喝拉撒睡,也要在这干活,祭奠先皇,而且不能离开半步直到嗝屁,嗝屁了怎么处理还要看情况再议的家伙。

  因为‘为太祖守陵’,是有旨意呀!旨意也没说守到啥时候呀!走了肯定不行,走了就是抗旨,你走了我们就是监管不力。

  这其中的事情又多了去了,咱们日后再说。

  但是,绝对不要以为他们是阉人,在卫府亲兵中就受压迫和歧视,事实不是那样。皇城禁宫,阉人为了讨主子欢心,对主子的性格喜好那个了解迎奉,比御医把脉都来得准。生活在权力中心,那些阉人的行为举止,学识造诣,每个都有让卫府亲兵们赞叹的地方,尤其是窥探别人心性的本领,阉人自有一套路子。

  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可以说,一旦日久熟络了,兵卫们拿这些阉人根本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当成父辈师长一般。守陵人中,他们也算一支不小的群体。

  相互间缺了那种铁似得军规约束,彼此兄弟,兵卫的家门是世交。具体不想多说,了解孝陵卫的制度,他们的生活规律和环境,这些都能顺理成章。用不着脑洞开得多大,也能知晓其中细微之处。明室开国之初,孝陵卫的兵卒制度就被定下,哪怕是靖难之后,卫府也没动一人,迁都北上也是沒有。生活工作的内容和圈子被固定下来,遵守就是,两百多年一朝,孝陵卫的府兵在人数控制上,规章区别于其它各卫,在北镇抚司里,也有过一段子承父业师徒提携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锦衣卫们兢兢业业,还真有一些弘扬正义的事迹。严世番,就是栽在这制度上,关健时刻没有锦衣卫镇住他,还真弄不倒严阁老。

  皇帝亲军各卫当中,一些规定作法虽不同,但相互之间是有借鉴的。

  王修五的家世,要从他爷爷那辈开始说起。

  清兵入关,并不能说大势已去。由北向南,攻城略地,几千年中有几位枭雄成功?是因为几个大人物的原因,大明才一溃千里,数月就被灭之,至于南明和关宁铁骑的故事,自己去考证一下,别浪费口舌。那几个大人物与后来的康熙大帝打了很多年,不说你们也知道。

  王修五的爷爷,一个孝陵卫亲兵,对天下大局根本沒个清楚的认识。可对那位高权重的大人们却耳熟能详,还有不少都见过。

  “别撅个嘴”。

  呲哒他俩一句,孝陵里埋的什么人?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碑文给谁立的?到那里祭拜,对仕途都有影响。不单是明朝,几千年封建帝制,这叫必须滴!那个年代拜祭先祖皇帝对自己官运加加分,很正常不过,别以为写八股文的士大夫都是书虫,脑袋活洛着呢!

  王修五的爷爷,那时也乱了方寸。祖祖辈辈都在为先帝守陵,此时与其他人一起力战身死,流尽最后一滴血,是首先从脑子里迸发的血性。然而,咱们前面也说了,守陵人见过的达官显贵多了去了,对他们的嘴脸见怪不怪,有的道貌岸然来过没几天,回京就落得凌迟处死,凌迟呀!一刀一刀滴。

  所以,内心挣扎的有多激烈无从所知,但走的时候确实泪撒长襟。都有家眷,一众亲兵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天下何处为家!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

  “挣扎?最后还要走?”。

  对,挣扎也要走。我刚刚啥都说了,你们就不能动动脑子。他们是孝陵卫,不在朝堂却与达官显贵交集,不参与政事却知天下吏治清明,这就是那年代那个特殊职业的特性,因为来的人都不一般。穿兵甲、事农耕桑蚕,一辈子难得见到活着的皇帝,只能守着死的。可是,守陵人也对朝中权重耳熟能详,这是走的原因。

  身上没有再为你卖命的热血。

  因为朝庭,在他们眼中,早已不是心中希望的样子。

  它,烂到骨头里了。

  哭,跪在洪武皇帝真像前不停磕头,谢先祖恩泽。带上家眷,这些几辈人就在一起世交的兄弟手足,自然紧紧依靠。这时就需要有品德,有领导能力又服众的人站出来带领大家。

  王修五的爷爷,经过认真的考虑,做出一个坚难的决定——上船。

  贱民。在历史上留存了几千年的群体,生活艰难,性命朝不保夕。但凡有一丝生存希望,人是很难做出融入那种群体当中去安身的决定,除非是不正常人。至于为什么说他们性命朝不保夕,朱友贞追剿李存勖时,手下将领为杀良冒功把陇佑屠戮得一干二净,沒人被责反而大大封赏,原因不就是这个吗!咱别在这上耗。

  当时选择出海,也是不得己为之。一旦做了船上的贱民,终生不得上岸,吃喝拉撒传宗接代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捕鱼为生是唯一的活路,与他们相伴的只有海风烈日。船上的贱民也有出人投地成就一番伟业的,比如陈友谅。但是那句话说得好,凡事沒有绝对。东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那时称为东夷岛。王修五的爷爷选择那里,也是事出有因。

  还是因为太监。

  在当时跟他们走的几个太监当中,有个曾经参与过运河漕事的,对东海事务有所了解,别小看了运河漕事这个打酱油的角色,特定时期那可是决定大局成败的要职,比如抗倭。去东海之外可以不用整日待在船上,中土制令在异邦没人督促执行,而且民众对中土人有亲近感,他们自称为中山人。此外,当地人还能对外来的贱民较为和善,只要你做到让人相信和信任,融入其中不是什么难事。帮助他们捕鱼对付海盗,或者从外域带回货物与之交易,都能与他们保持和善的关系,交易当然本着惠及当地人的原则,人家是原住民,会给你的生活提供很大便利。起初我也不信,还是前面说的那个韩国友人讲给我的,人家的史书上记载过的,‘遗乱东夷之海贼多出自中土,尤北蛮甚’。他们所称的东夷不仅仅是日本,也包括中山国,当然有咱中原人夹杂其中不算稀奇,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记载中也有相关描述,只是我们的史籍没有过分解读,远至南亚,祸乱最大的海贼来自哪?全世界的史书拼在一起才完整。

  很遗憾!对我们来说,这部分历史是残缺的。

  “不仅仅是这些吧!”张春来道。

  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王修五的爷爷只能在东方岛国上落户,世代留在那里,回中原的愿望立即抹灭就是。干嘛还往返各州交易货物?

  那些老太监从一开始就留了一手,建议他们总在岛国与故土间往返,就为了有朝一日回来。

  不到生命最后一刻,绝不放弃一丝机会。即使命不久矣,也眷恋故土。这又是有原因的,那时的船上的贱民,死后是可以送回来上岸的。

  老太监的坚韧你不懂。

  乾隆皇帝也正是为找这些太监,才遵循雍正的旨意,将全天下五十一地贱民令中受赦免之人重新入户登册。这是王修五给的数字,我曾认真整理过,清史中记载雍正对贱民的赦令只被枢密院分发成三十余份,其实那只是清朝疆域内的数字,那时我们还是天朝上国,赦书布告发往属国的还有很多,包括今天的许多邻国都有。入户登册,就是为了把你们找出来。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公元1771年,沙皇俄国境内一支游牧部族发生起义……

  这些残缺的历史,还是留待日后拼接吧!思路收一收,自己也挠糟地,有些事儿不说,你俩儿说我敷衍,可说起来就多。

  他们阉人,心中有多少宫闱中事?心中有多少帝王密档?去为太祖守陵,之间也必有联系。

  至于王修五知道多少,他的确没对六人提及。一干人等被皇帝招见,当中也并非只有孝陵卫后代,据王修五的讲述,后来还见到了一些很奇特的人,这些人不像中土人氏。

  “等等,我记得你还说过康熙南巡也到过孝陵,还对孝陵守卫有所规划。”张春来道。

  会心一笑,你终于想清楚了。康熙帝南巡重新设立孝陵守卫制度,雍正废黜贱民令,再到乾隆召集孝陵卫后代,其中关联再不明白,洗洗睡吧!我也累了!

  这些先别谈,咱看之后发展。

  之后的事情就匪夷所思了。

  王修五有感先帝知遇之恩,愿意跟随‘裹子营’,去探寻明室宫廷中那些传说。我说得简单一点,你们不要记较,王修五带给乾隆皇帝的传说很多,都是宦官口耳相传下来的宫中故事,最主要是围绕蓝神仙。

  有关明代禁宫中那一小块地方,多少人想从那里找到答案。嘉靖之后,只留一座瀛台。有说是隆庆在嘉靖宾天当日便给扫荡一空,以解心头之恨,也有说那里本来就空无一物,蓝神仙以景色怡人之处为居,根本不用亭台楼阁。众人口中的神仙之体,不需要那些,仙人能容身日月山水之中,能与鸟兽花草为伴一体。每当嘉靖来求福祉,也要山呼道号方可得见。年代久远,传说又走样许多,乾隆皇帝对传说到底信几成?很难说。乾隆老佛爷能得大统,智慧远超乎你的想象,可不是出生那晚星象有异,九子连珠神马的,惹得康老爷子龙颜大悦。

  王修五所在的裹子营,他只提了名字。我太爷是在天津的几间古懂铺子里打听到的传说,裹子营却有来历。看名子应属绿营,实际是编入的是禁卫五营中的忠卫营,人数也不固定,最大统领都是身在内府任职,皇帝身边的人。清庭有这样的编制营卫究竟出于什么需要,很难理解,只有一种解释靠谱,由皇家供给,保卫朝庭要员的绿营近卫。当然这让人很难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却有其事,因为裹子营传说中有一部分是那些人喜食人心肝,处决人犯也不砍头,而是挖心掏肝,温火烹食。

  这事儿可是确有其事。

  不相信去脑补剌马案。

  王修五带了十几人归属,资格连做个把总都不行。跟随队5走遍大江南北,一走就是数十年,其间发生在他身上很多故事,我不想浪费时间,咱们还要休息,天亮还有大麻烦等着咱们。我只告诉你一个地方,新彊,不到那里,咱别泄露天机。

  免得没牌可打。

  “cao”。

  阿约仍不死心,扒拉个没完没了。不得不闭着眼慢慢跟他说,我也很想立刻去找到你的阿姆,当面问一问216找到的清庭皇马褂遗物到底是什么,具体位置在哪,好把王修五留下的话里所缺失的部分拼凑起来。216你也去了,什么情况你也知道,在没有充分准备之前谁也别想再碰216的人了。

  我真有点儿害怕。

  再信口雌黄可解决不了了。

  “整起经过和汉武帝什么关系?还有……”张春来道。

  黄巾军起义路线,时间,兵抵汉中之后出现什么怪事?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自己找去。

  温故而知新嘛!

  还是那句话,史书中那么多漏洞疑团摆在那,你都看不出,离开你的人际事业圈吧!这行不适合你。

  咱们不是讨论过‘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那谶谣中隐含的权谋吗!茂陵,研究得多么透彻,有些事不用再提。汉武帝的茂陵地官没丢什么,很多重要典籍都在,唯独黄金手杖……

  几十年中,王修五经历了什么,那晚密林中没有对六人提及。但却说了他两次去海宁府觐见先帝,最后一次只见到陈家人立的一块碑,上面只有一个变形字。

  我还没把王修五话里背后的事情理清楚,所以他与乾隆的对话还不能凭想象妄言,现在说的也是这么多年我家四代人的总结。当时的情形你们也能想象得出来,王修五怎么可能对六人说得那么详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1799年乾隆驾崩,1928年裕陵被掘,王修五,时隔一百多年才动手,其间他一定也有作为。

  一百多年能做多少事,只能靠猜了。

  而我最想知道的正是这时间内的王修五做了什么。

  “那看不见的东西是什么?”张春来问。

  “谁说看不见了!”。

  在快天亮之时,王修五身后的矮丛里面,一团紫气就时隐时现,光源就来自那。黎明前最黑,那团紫气里的东西越发清晰。太爷他老人家到了晚年,才在乡里卫生站知道那东西的形态是什么,为此精神像遭到打击以得,给家人街坊都吓够呛。

  太爷病重之时,不止一次对子女们提起,那时若不回东北该多好,再坚持下去有可能除掉这个魔咒。

  然而一切都晚了。

  现在回过头去想,盗了东陵又去天津,这里是什么势力在作怪。真是越琢磨越脊背发凉,至于为什么发凉,日后我再说。也许真有一天,那背后的势力找上门来,我若是达到了期望的状态,还是有把握翻盘。

  别小看了古人,裕陵里的穹顶和地面都能渗水,裕陵的设计者非凡人,怎能不知?一百多年的地宫,水位一直保持在一定位置上,低于椁床,这需要什么条件?自己去想去,这个我也不想说,当然也属一级绝密,留着救命用滴!

  “你别又扯开话题”张春来极不耐烦。

  “不是扯开话题”我的态度也十分不悦。目前的信息量足够大了,有关王修五的情况说得够多了,很难想象用人样说人话却不是人的东西在自己面前是什么心理状态,阴影面积有多大,能把话记得差不多就不错了,还想指望一字不差。

  做梦。

  有一件事倒是必须再给一点提示,再多我也不说。

  邵军可是问过我东陵的事情,现在我仍不认为那是百无聊赖问到。后世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东陵宝藏上,所有人都认为必然是某件宝物或神器,这也在情理之中。

  难道,就不能是为了看什么东西了嘛?

  ‘两次见到先帝’,这其中又隐含一个问题。两次见到本人,最后一次只看到一个变形字,一定是事先有约定。

  约定,这里就大有文章了。

  不把王修五从乾隆殡天到1928年之间的一百多年搞清楚,那晚密林中的对话只能凭判断去填充。前面说的那些,也是那晚过后六人赶往天津的路上胆战心惊说的,不然我怎么知道红军大砍落下,看不到人肉感却在刀刃。

  其余的还要等日后,有关那支裹子营的传说再多一些才能拼凑起来,去云南那次,我就想多掌握一二,可天不作美。那几个清装强人给得信息太少,好在能确定那密旨是达海满文书写,清早期,这个时限很说明问题。不能说是出自皇帝,但是绝对接近,出自内府也有可能,粘杆处,那也有权力不是。

  有些事我添加了自己揣测,更多的还要日后多多收集。眼下只想劝你一句,沒有十足把握之前,别把一班人马拱手送给他人,砝码在咱们手上。你说的洗牌,我看不行,再洗一次吧!

  “那紫色东西是什么?”阿约问道。

  实在挺不住,但阿约一点儿睡意没有。太爷在晚年去卫生站看病,在墙上看到一副人体结构图,虽然年轻时戎马生涯征战无数,但终没见过人脑的形状。

  “脑?”。

  对,像是脑。

  为此我也曾怀疑,战火硝烟,战场上什么死法的没有,怎么太爷没见过?后来才明白,子弹穿过脑组织,后脑的头盖骨会飞起,动能和液态传递复杂着呢,弹片也一样,被弹片气浪揭开的头颅,迸溅开的和血一样的脑浆。

  没什么奇怪的。

  只能说是极像,因为那晚紫气中的东西缩成一团,外表斑驳突兀一团团地,内里却近乎肉色,时浅时深忽明忽暗,浅时几乎不见形态,却仍能感到紫气中有团东西在动。

  太爷见到人体结构图,整个人都怪怪的,终日念叨不该回东北。

  “好了,别再唠了”倒头就睡,任阿约怎么折腾不再出声。

  够多了,以现在这些,不去前面追禚贺他们也可以了,张春来自己看着办吧!有些许保留,也不多了,都是有用的东西。对张春来说的都是实话,试想一个非人的怪物对六个人能说多少,想把王修五一百多年的空档时间里都干了什么弄清楚,黄金时间早就错过了。

  “这里结束咱们演场戏,你去北京,到东家那里”。

  迷迷乎乎,对他的话沒一丝反应。只感觉要不了多久天就亮了,能睡我就睡,反正对谁我都不关心,不打算早起。

  能了解多少,看他们自己。话我说得够清楚,一手好牌别叫别人来打,几千年的谜团,在我的故事里都汇集了线索,找不到没关系,我也没找到。佛、道、儒,三家占据了几千年中华文明主线,太爷说过,很多事情相辅相成,传说也好,文献也罢,都有相佐证的地方,只不过人们没有留意。

  王修五的要求,让人十分费解。太爷临终的嘱咐也带有懊悔的意味,为此我猜测太爷是不是发现其中有诈,不管怎么样都传到我这代人,也许这就是我的使命。有个哥哥,却难做到眼中别人兄弟间那种亲情,不是说没有,感觉真的很淡。上学就是如此,怎么拼命都学不过他,成绩差一大截,甩我一条街……

  算了,如此积极,我看得出来,他想用知识的力量把命运揽在自己身上。对我督促得紧,然而我就认为他是错的。从武装部拿到军装,他再没和我说多少话,直到玩在还动不动就吵,不能超过5分钟融洽。

  用知识,也会锁住你的。沒办法,世界就是这样,是你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轨迹。

  说给张春来和阿约,一点也不觉得担心。

  他们不会拿这些东西出去,知道其中利害。


  (https://www.xdzxsw.cc/book/53197/3155426.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