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301章 山中宵夜

301章 山中宵夜


  唐氏将若萤从头到脚端详了好几眼,意味深长道:“你这孩子,真是个绣口锦心的。也不知道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看来,这读书有用真不是诳孩子的话。我们老二要能有这个觉悟,我和我们老爷,做梦都能笑醒。”

  若萤道:“二哥肯上进,只不得法。”

  唐氏撇嘴道:“你也别老护着他。好在近来他知道学好了,我知道,这都是你的功劳。平时我们跟他说话,他就跟上刑似的,难受得那模样,看着就叫人生气。幸好你说的他肯听。你要把他给我带好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姨妈一定给你封个大大的红包。”

  因转头告诉叶氏:“这东西我觉得有意思。回头走的时候,别的就免了,懒得带路上啰里啰唆的。这腌白菜好歹给我多弄点儿。有钱难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叶氏痛快道:“这成什么事儿?放心好了。”

  一顿饭平静地吃过了,香蒲领头拾掇干净了客厅。

  叶氏陪着唐氏坐在正北的方桌边吃茶聊天。

  李祥廷随着若萤参观完了里里外外,过来跟唐氏请求,说想跟四郎去山上。

  “不许到处乱跑、惹是生非,跟着四郎多读两页书。人家寺庙可是个清静地儿,不准你给我大呼小叫地……”

  她说一句,李祥廷答应一声,只是两个眼珠子不住地朝外扫,似乎随时有拔腿跑掉的趋势。

  唐氏揉揉太阳穴,没好气地撵他:“行了,说多了都是废话!我只告诉你一件事,你要是不老实,我准许四郎捶你!”

  “好。”李祥廷回得有口无心地。

  这边香蒲拾掇了一个小篓子,里头放了一小包糕点,一大把竹签子穿好的腌肉,另有洗好的芋头、板栗好几把、一瓶子老酒。

  北斗接过篓子,迫不及待地就要上山。若萤正要走,眼角瞥见若萌站在门边,两个眼睛亮晶晶的,似乎有些向往。

  若萤就问她:“要来不?”

  若萌唯恐不及地猛点头,但是看到若萤伸出手来,她不禁犹豫了一下。

  “算了,我还是不去了……”

  她跟四郎他们是不同的,他们爬得了山、趟得了水,她却是不能的。

  那一双小脚尖尖,到底禁锢了她的世界。

  若萤转个身,背对着她,道:“来,我背你。”

  李祥廷瞧见了,一把拉开她,自告奋勇道:“你不济,我来。”

  叶氏见状,忙道:“她那个样子,去了净添麻烦。你们不要管她。”

  李祥廷不乐意了:“姨妈不要管,好歹我能看得了她就是。”

  又笑咪咪地怂恿若萌道:“你真的不来?很有意思哦!我们要烤肉吃,还要讲鬼故事。你不来,不要后悔哦。”

  好奇战胜了羞涩,又见若萤满目鼓励,若萌终于鼓足了勇气,朝着李祥廷伸出手去。

  李祥廷接住她,弯腰弓背将她背到身上,一起身,道声“好轻”,居然还能腾出一只手来跟众人挥手。

  唐氏跟着一直送到大门口,再三叮嘱:“玩归玩,不准熬夜,小心烛火。这里头你是个大的,凡事多留心,长起眼色来,听见没?”

  “知道了,娘。”

  李祥廷答应着,走得飞快。

  “好了,终于清静了。”目送几个人去远,唐氏长吁了口气,跟叶氏手挽手往里走,“咱俩正好说话儿。”

  若苏在门边伫立良久,直到香蒲喊她,方才回过神来。

  “姑娘看什么呢?”香蒲顺着她的视线,探头张望,“莫不是后悔没有跟着四郎他们去?照我说,你想去尽管去,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都不是外人。”

  若苏连声推说不是。

  “外头冷,姑娘回屋去吧。冻僵了手,又该埋怨捏不住绣花针了。”

  若苏默默点头,跨过高高的门槛,往内院走去。

  边走边跟香蒲说着闲话:“姨妈他们要住几天呢?”

  香蒲道:“话说够了就走了吧?”

  “只是为了说话儿?”

  香蒲左顾右盼没有人,悄悄告诉她:“我听说是为了李家大爷的事儿……”

  若苏紧声问:“大爷怎么了?府学的事情吗?”

  香蒲摇摇头:“要不说,你个姑娘家不懂这些事。不过,这些事也不好跟你说……”

  “不好说就不要说。”

  若苏有点生气于她的信口开河。

  香蒲赶忙解释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李家大爷成亲三年多,一直没后,你知道吧?”

  “嗯。上次去,确实没见,也没听说家里有孩子。”

  “那就对了。听说少夫人是个极好的人,出身好,人品行事都好,是真的?”

  若苏点点头:“嗯,她是曲阜严家的闺女。父亲和李大哥都在府学里教授。严家当家的老太爷,以前是国子监祭酒,学问很厉害的。我跟娘去他家住了几日,少夫人有空就在看书,学问应该也是很好的。”

  香蒲叹息道:“要不说,人无完人。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儿女命,对一个女人而言,可不是大不幸?这次太太过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前阵子,你道家里人来人往的是什么原因?那是你娘在帮忙给李家大爷物色合适的妾室。要能生养的,还得是知道道理的。有那种小家子气十足的,仗着生了儿女,给个三分颜色就开了染房,好像一家子就数她是个金贵的,连自己的本分都忘记了。这种女人,可是万万要不得的。”

  若苏住了脚:“找到了吗?”

  言下有些紧张。

  香蒲却没留神,只管叹气:“找着了还好了呢。不说你娘着急,我看着也是心焦得很。好人有好报,好事就是要多磨。唉,少夫人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这要是没个儿女,可怎么在人前立足?何况,他们又是那样的人家,那么多人都在瞅着呢。若有个差错,还不得给人嚼舌头嚼死!人言可畏,你还小,说了也不明白……算了,这种事儿原本不是姑娘应该知道的,你心里头有数就好,可千万别说出来……”

  香蒲似乎意识到了这问题的严重性,不由得惴惴道:“尤其是再见着少夫人的时候,千万千万别露出一星半点来。姑娘记住了,也别说什么安慰的话。就当什么都不知道。不然,给你娘知道了,我又该挨骂了……”

  “知道了,姨娘。”若苏老老实实道。

  芦山。

  小隐庐。

  这几间草屋可谓是劳苦功高,前后庇佑过好几个人。

  先是杜先生,然后是静言,后来是红蓝,再后来又成了朴时敏的蜗居。

  当三房的新房修好之后,朴时敏当仁不让地搬走后,这里就一下子变得孤寂了。

  没有人惊扰,门前屋后的花木纵情四溢,生气勃发。

  有采采卷耳,采采芣苢;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此夜月近圆、风意暄,灯盏高悬,青烟袅袅。

  屋前的草席上,团团坐了一圈的人。其中,尤以李祥廷的热情最为高涨。

  跟他的态度相比,朴时敏和柳静言的表现就显得有些怪异了。

  朴时敏一向不热衷这些吃喝玩乐,勉强给拽入这场热闹中,到底有些不情愿。他又不是个善于掩饰情感的,因此,所有的不快全写在脸上。

  柳静言则是给若萤他们顺路强拉了来的。他本来计划好今晚要看书,加上本身是医者,对于生养休息一向非常重视,像这种夜行狂欢的举动,实在有违其所学的养生之道,所以,他其实并不赞同。

  奈何若萤要这么着,他也没有办法拒绝。

  他早就看出来了,虽然若萤面上看清清淡淡的,骨子里却有着离经叛道的因子。而李祥廷这样的,恰好能激发出她潜在的这部分性情。

  一个人总是板着,也并非是养生之道,适时地宣泄一下,倒也有益无害。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最终选择了跟他们同行。

  李祥廷却不管这么多。

  在他看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是最惬意的人生。

  身处山林之间,天作幕、地为席,星汉灿烂、草木馨香,有美酒一壶、三五知交,这境界,大有往昔的魏晋之风骨、竹林之逸致。

  对此良辰美景,直当痛饮三千、一醉方休。

  可惜,四郎只给带了一瓶酒,还是喝上一坛子都倒不了地的老酒。

  “大腊子,你的肉好了没?”

  有酒无肉难成席,有肉无酒不痛快。

  听到李祥廷的呼喊,腊月一迭声叫着“快了、快了”,一手快速地煽动破蒲扇。

  浓烟滚滚、火星四射。

  李祥廷瞅着那烤肉的架子,有些迫不及待。

  这是他所见过的最为简陋的烤炉。整个就是个铁皮架子,下面四条腿,上面一个铁皮槽。需要的时候,将槽内丢上木炭,再将烤串一字排开,担在铁皮槽上。

  烤肉时,一手翻动竹签,一手持扇控制火势。手边放置有毛刷子、香油、腌料酱,以备随时往烤肉上涂刷。

  这架子是若萤早就预备下的,出自叶老太爷之手。虽是简便之物,打造却丝毫不粗糙。四下敲打得十分圆滑,绝对不会出现被棱角割伤的事故。

  “这个倒是便宜!”李祥廷对若萤的因地制宜赞不绝口,“比起我们用的,确实省事儿多了。”

  说话间,腊月将烤好的肉串承在盘子里,端到草席上。

  李祥廷一手执肉串,一手擎起粗陶酒盏,殷勤地向朴时敏等人劝酒。

  “这酒是养生的,稍稍喝一点没关系的。”

  若萤不忍拂了他的兴致,只得从中做着周旋。

  听她这么说,朴时敏和柳静言果然很给面子地喝了一口。

  李祥廷却不满意,口中道着“感情深、一口闷”,定要那两人来个痛快。

  “明天都还有事做呢,喝醉了成何体统。”若萤吃了一口肉,连连点头叫好,“我都能闻到果木的香味儿,果然要用讲究一些的木炭才好。”

  她见若萌吃得很拘谨,便鼓励她道:“放开吃,回头积食了,让静言给你个消食丸吃就好了。”

  若萌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合,未免有些胆怯。但听了若萤的话,直觉得勇气大增。

  再看静言的笑容里,满是善意和鼓舞,她就觉得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好玩么?”若萤悄悄问她。

  若萌使劲地点头。

  “再有这种事,还叫你。”

  “真的?”

  若萌喜出望外。

  若萤微笑着点点头。

  会有这样的机会的,很多。事在人为。她有十足的把握,让这片曾经清寂的山林,变成一个令人向往的胜地。

  不是胜在山有多高、水有多灵、花木有多繁多,而是要胜在人文人烟上。

  此地当有灵魂、当有能够吸附四方铁砂的磁石。

  在其他人尚未觉醒、不曾有此觉悟之前,她很乐意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谓“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可不是她的做派。

  “回去之后,好好背一背《陋室铭》,完了,写一篇读后感给我。”

  若萌眨巴着大眼睛,言听计从。

  “算术那边,我上次给你买的书,看得怎么样了?”

  “那个四柱结算法不难,这一阵子帮助娘算账,都用的这个。三哥那边一直在教我,还夸我聪明呢……”

  若萌羞涩地垂下头。

  若萤笑道:“你本来就不笨。以后记住,别人夸你也好,笑你也好,不用太在意。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这就是在教她不卑不亢吗?跟娘平日里教的一样呢。但是,显然比娘的教导方式更易于接受。

  在娘跟前,三天两头要挨训,总担心自己会出错,时间久了,好像自信心都不敢有了。

  还是四郎好,随随便便聊着天,就给人开了窍、长了志气。

  “我会努力的。”若萌勇敢地抬起头,“就像四郎先前问的那样,假如让我来管理一里或者是一县的财务,我该怎么做?虽然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一定会用这样的目标鞭策自己……”

  “是该这么着。”若萤对她的觉悟可谓是十分满意,“少年立志须要早。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

  李祥廷哈哈大笑起来:“四郎真是老气横秋。上次的上巳节是这么着,今天又是这么着。怪不得有人说你不懂风雅呢。我看你哪,比我们家老大还适合当老师。”

  “胡说……”

  朴时敏含混不清地抗议着,却是醉得摇头晃脑快要坐不住了。

  见状,若萤吩咐北斗赶紧将他架到屋子里去。

  “炕洞里烧两把草,去去湿气。拧个热手巾,把手脚都擦擦,小心别着凉……”

  叮嘱完这个,转头看见静言正埋首在香囊中寻找什么东西。

  看其动作迟滞笨拙,就知道,又是个不耐酒力的。

  若萌伶俐,赶忙帮他从包包里拈出来一块醒酒石,含在口中,端坐瞑目仿佛老僧入定。

  而李祥廷却意犹未尽地大碗吃酒、大口吃肉。

  PS:

  名词解释:烧烤

  至迟在上古周代,烧烤成为一种饮食文化。

  烧烤炊具到汉代时与现代烤炉基本上没有两样,外形和结构设计上甚至超越现代。

  秦汉时皇家、贵族,烧烤已成日常食品。像皇家御厨,分工明确,有的人便专门负责做烧烤。

  到了隋唐,中国古人吃烧烤又有花样,对所用燃料和营养保健方面进行了研究,烹饪技术得到了发展。

  烧烤好不好吃,除与肉品本身和佐料有关系外,与所用燃料也有直接关系。《隋唐王邵传》记载,隋代人已发现煤炭、柴火、竹火、草炎、麻根火热出来的酒、烤出来的肉味道是有差别的,所以他们在做烧烤时会挑选不同的木柴。

  隋唐时期,烧烤的品种有无心炙、逍遥炙、灵消炙、天脔炙、蛤蜊炙、蝤蛑炙、驼峰炙、牛炙、鸭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干炙满天星、金铃炙、光明虾炙、升平炙……

  唐代人发现烧烤食品是很好的食疗食品。唐代咎殷所撰的《食医心鉴》中即记载了野猪肉炙、鳗黧鱼炙、鸳鸯炙、炙鸲鹆、炙黄雌鸡等多种烧烤类食疗食谱,其中前四种烧烤竟然能治疗痔疮及其并发症。

  如“野猪肉炙”,就是烤野猪肉,将2斤野猪肉,切好,撒上椒、盐、葱白等弄熟肉,空心食有,能“治久患痔下血不止、肛边及腹肚疼痛”;“鸳鸯炙”,就是烤鸳鸯,用鸳鸯1只,烤得特别熟,然后细切一下,蘸“五辣醋”吃,能“治五痔瘘疮”。

  PS:

  名词解释:古代会计

  唐代,李吉甫、韦处厚所撰《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

  《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

  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

  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

  “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

  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

  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

  明代政府颇重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PS:

  名词解释:醒酒石

  醒酒石也就是大理石。有白、杂二种,白色大理石又叫寒水石、方解石,略略透明,质地坚硬,性寒。《本草纲目》:“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痛其性寒治热之功,大抵不相远,惟解肌发汗不能如硬石膏为异尔。”

  除了衔在口里的醒酒石外,还有一种醉了便卧之的醒酒石。《辞源》载:“唐李德裕平泉别墅,采奇花异竹,珍木怪石,为园林之玩。有醒酒石,醉则卧之。”

  另外,松屏石、紫水晶也叫“醒酒石”。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569.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