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209章 舌战群儒

209章 舌战群儒


  李祥宇定定地看着面前的人:身形单薄,面色发白。朴素得像是丢进人堆里就再也捡不回来似的。快入夏的天气,居然还穿着夹袄,要说身体不好,倒也有些影子。

  就是这么一个似乎一根指头就能戳倒的孩子,竟然能够发出那样足以令日月失色的声音,说实在的,他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也许是背后有高人指点,或者是从某个隐士那里听来的。

  反正,不会是他钟四郎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达到的深度与高度。

  可他不承认啊。

  话说得滴水不漏,坚固如长城,连最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他该怎么办呢?

  承认?不甘心。否定?可那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和事实。

  这番见解,实说起来,不算惊世骇俗。但是在这种书生荟萃的场合、敢于说出来的,目前为止,也只得钟四郎一人。

  之前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稍微有点脑子的书生,没有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未入学堂,没有业师,也就是说缺乏规矩管教。这种人犯错,顶多就是训斥一顿,教育一番,除此之外,还真怪不到旁人身上。

  有道是“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索性就让他把话说完?零存整取,最后再一起算账?

  “你刚才说六部存弊,这户部、工部、吏部多少都涉及了一点。其他的呢?”

  忽略年纪问题,这孩子所说的话,是极其有道理的。尤其是这提纲挈领的本事,叫人不得不佩服。

  这样的人才,若是自己的门生就好了。今日之言论,今后也许再也难见。

  倘若不出意外,用不了几年,这孩子定会成为山东道上的翘楚人物,才华盖世、风流无匹。

  他可以怀疑自己的判断,但是父亲大人的眼光应该不会太差。

  若萤拱手稍作谦虚,从容以对:“前朝之吏,贪腐甚巨。官吏冗繁、层层渎污,几成风气……”

  其实不光前朝官场有这种现象,新明朝野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别的不说,单就一个小小的昌阳县衙,不但有师爷有书办,还有分司事务的仆人、杂使、婢女、书童……

  进出前呼后拥,吃个茶还要专门配备个茶童,不可谓不细碎精致。

  这些人都要吃饭、穿衣,要给工钱。

  钱从哪里来?单纯从官吏的俸禄里支取吗?

  自然是不成的。

  于是,就要想方设法蝇营狗苟贪污渎职了。罗列各种名目、设置重重关卡,这就有了赋税沉重、道路艰难、民怨冲天。

  再往上追究,这就是吏部的失职了。既不能约束官吏,又察物不明、考功马虎,有功无赏、有罪无罚,百事颓堕、人心向背。

  吏部既昏昏,兵部亦草草。

  从前明开始,一直到本朝,武职始终不如文职的地位高。上至天子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通不重视军事武备。

  由种地军户组合起来的团练武装,缺乏必要的严格规范化的训练,更缺少良好的武器装备,更谈不上有什么作战经验,基本上就是一群游兵散勇。

  军中将领的级别普遍低于文官。长期以来,都受到文官和太监的制约。从不曾建立起核心统帅和参谋部。

  前明如此,新明朝更如此。

  军令宛如儿戏,由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太监充当着监军进行发布。

  军中欠饷情况严重,从上至下,层层克扣,冒领现象从不曾断绝。

  遥想当年,汉帝筑台拜将,何其器重。对比前朝,文官将领却被看得如同马弁一般。

  再比如汉唐将领于前线获胜,朝廷动辄奖励万两黄金,封侯修祠毫不含糊。反观前朝,封赏多不过百两白银,撑死不过千两,就觉得是莫大的恩宠了。

  这也罢了,因功被杀、被陷害的将领简直多不胜数。如此怎不叫人心凉失望!

  浴血奋战却不得善终,试问从此之后,谁还愿意保家卫国?

  倒是一帮子士大夫,就知道纸上谈兵,成天吃饱撑的没事做,拉帮结群搬弄口舌颠倒黑白是非,忙得不亦乐乎,俨然成了风气以至于竟能主导整个社会的走向。

  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一味地倡议在各地修建长城,劳民伤财、为祸朝野。岂不闻前人早有定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要是长城管用,而今不还是赢氏的天下!

  以为保卫国家就跟保护自己家的那几间屋子似的,围上一圈围墙就能安枕无忧?

  岂不知那种东西只能防君子,根本防不住小人。

  “少年强,则中国强。人强马壮弓矢坚,便开疆域天际边。重文轻武、马政废弛,此内前朝衰败之根由,亦是前前朝赵氏之败因……”

  若萤喘了口气,接过一旁递过来的热茶,吹了吹,一气喝完。

  此时发现,面前的局势已有所变化了。无数只眼睛聚焦在她身上,感觉像是在瞻仰一块墓碑似的。

  还有几个埋首翰墨,奋笔疾书。至于书写的内容,不用问若萤也知道,一定是她的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第一次享受这种礼遇,她表示有点激动。口说无凭,他们这是在给她立字为证呢。完了,要不要她来个亲笔署名呢?赶哪天她功成名就了,可以拿这些文字去沽酒换米。

  “招兵买马……重饷之下必有勇夫,这个不难,只是这马匹如何才能大量取得?”提到军事,李祥廷表现出极大的热诚。

  当此时,若萤还就是需要个能够跟她唱和的来渲染气氛、调动众人的情绪。

  “纵观唐宋以来,有一个眼睁睁的事实:凡得东北者,必得长治久安。失东北者,必亡。”

  这话一出,场中出现不少的点头如捣蒜。

  虽然不敢说,但不表示大家无知。早就在唐太宗那时候,就留下了圣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读书是为了入仕,入仕是为了能够安邦定国、青史留名。过往朝代更迭、兴废得失,都是对自己的未来大有助益的宝贵经验,怎能不关心学习?

  明面上,学校里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但是,连□□都能够偷偷流传不息,何况这些史籍?

  世上无难事,从来就怕有心人哪。

  “世人多以为,苦寒之地无有大用。此言大谬!地者,坤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自上古以来,兵隳无数,为的是什么?不过就是生存之争、土地之争。既为我国土,就该寸土寸金寸步不让。……”

  眼见众人点头频频,若萤接着语重心长道:“北地固然寒苦,但森林茂密,矿藏不尽。加之水草丰沛,因地制宜恰可养马千万。又临近边疆,即使战事突起,亦无需车马劳顿,即可扬鞭策马,以轻骑精锐克敌凶狠。岂不便宜!”

  “说得好!”有儒生禁不住击掌叫好。

  李祥廷摸摸鼻子,意犹未尽。

  “担心马夫不够吗?”若萤偏就能看出他的心思,“李二哥且想想,当年的茂陵是怎么来的。”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不光是李祥廷猛然惊醒,就是座中的其他人,也禁不住露出激赏的神情来。

  迁徙民众新建城邑,只需要天子的一句话,任你是豪强还是贱民,哪个敢不惟命是从?

  实说起来,这钟四郎倒真是个人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经史子集竟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说来头头是道,论来有理有据,往往有醍醐灌顶、发人深思之功。

  对比座中的儒生们,这孩子无论是眼界还是知识,似乎略胜一筹。

  凭着这份学识,将来科举必定能够出人头地吧?

  拥有这般广博的见识,当真叫人嫉妒。可是,若是能够跟这样优秀的人做朋友,于自己不但面上光彩,更能提高自身的修为呢。

  “礼部呢?礼部应该无可厚非吧?”正在做抄录的书生着急起来。

  “户典事涉田政、税法、平赋、劝农、合簿,听四郎所说的,倒也中肯……”

  “如果不是以偏概全,照四郎这么个评判,刑部怕也不能幸免。是是非非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判定的。冤假错案从古到今就没有断绝过……”

  “看四郎年纪小小,没想到竟然有一肚子的愤世嫉俗……”

  若萤肃正了面色,反问道:“诸位腹有不平,莫不是只会借酒消愁?何谓丈夫?八个字:顶天立地、拯时济世。见人疾苦而罔顾,听人号哭而掩耳,自欺欺人、明哲保身,岂是君子所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么?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是么?”

  “话是没错。但耕者宜田、渔者近泽,各司其职、各守本分,如此才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不是么?”

  挑战与试探渐渐萌芽。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477.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