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153章 出门拜年

153章 出门拜年


  叶氏心领神会:“可不是!你大伯母那个人,一向见不得别人好。以前是倚仗着自己有儿有女,所以才会在老太太跟前受宠。可如今看来,只要二房生出个儿子来,各方面就不比大房的差劲。弄不好,你二姐姐那头,还更有前途。我这次看她,明显地态度就不一样了。说起那个孩子来,只管冷冷淡淡的。”

  “老太太也不知道是什么打算。这么多年了,也不把家政大权放下来。”

  这话的意思再浅显不过了。

  叶氏笑道:“还不是因为不信任。上次你五姑姑回来,教了老太太一招,说什么‘分权而治’,一来显得公平,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大房的这些年够势力的了,要是再拿到了全部的权力,以后二房的日子怕不好过。”

  若萤轻笑出声:“果然还是府城出来的有见地。”

  “你想,怎么说也是王府管事的,没有两下子怎么成!”说起“王府”二字,叶氏飞快地朝女儿掠了一眼。

  她姑姑虽然是挂着“王府管家婆娘”的名号,却是不曾踏进过王府半步。而若萤不但进了王府,还得到了一车的赏赐。从这一点来说,她的闺女可不是要比她的小姑有造化!

  意识到这一点,包括她姑姑在内,钟家的那一干人,对三房的态度多多少少应该会有所改观吧?

  “要说机灵能干,二姐姐一向是个拔尖的。琴棋书画不说多门精通吧,起码都能拿得出手去。”

  若萤说的是实话。

  “最要紧的是大方。”叶氏补充道,“你大姐姐在这上头,就欠缺了点儿。也没办法,自小被呵护着,性情上自然要软一些。”

  岂止是“软一些”,论心眼儿和手段,跟钟若芝相比,根本就是有天壤之别。

  “你大伯母隐隐有些后悔呢。”叶氏慢慢回味道,“觉得你大姐姐的婚事,到底还是仓促了些。要是再多拖一阵子,拖到你二姐姐这边定下来,或许会更好。”

  这就是典型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啊。

  “当时抢得那么凶,还道是‘过了这村没那店’呢。正赶娘常说的那样,东西要抢着吃才香呢。”

  叶氏“噗嗤”笑了:“我是这么说过,可也不是用在这上头。你这孩子,还真会排揎人。”

  “道理总是差不多的。”若萤道,“所以大姐的亲事,娘不要太着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好歹有我帮你长着眼色,你就少操点心吧。”

  叶氏点点头:“从你的菇房开始卖钱,我就在想,这个事儿不着急。不是还有一两年才及笄吗?你说的,一时一变。这段时间里要是有了钱、起了新房子,不用咱说,旁人全都看在眼里。到时候,不用咱着急,自然就有人找上门来了。我的闺女住得起三进八家间大瓦房,将来的婆家就不能是破门烂锅茅草屋。从古到今,有门当,就有户对。这是在数的。”

  对于母亲的这份觉悟,若萤十分满意。而她,也愿意跟明白人说话儿:“萌儿那边,娘上心点儿。女红、认字、言行,都不要马虎。作为家里的嫡女,想要有个好归宿,自己也要具备相匹配的才能。我不希望大姐她们的婚姻,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

  谁规定女孩子的一生只有百依百顺?宁做池塘里的大鱼,不做大海里的小鱼。做人,必须要往高处走。

  “娘常说,男孩儿学坏,祸害一个。女孩子学坏,祸害一家。要让萌儿记住这一点。”

  少年立志须要早。心有多大,世界就会有多大。为了到达高远的目标,必须要学会脚踏实地,勤加修炼。

  一定要明白“活到老,学到来”的道理。

  “我省得。”说起三女,叶氏颇感欣慰。在自己的三个闺女中,也就若萌最像样了:模样好,气质好,脾气好。几乎是人见人爱,即使荆钗布裙,也像是大家闺秀那样出彩。

  不像钟若兰那样娇气,娇得呵口气就能化了一般;不像若萤这么木,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不像钟若莲那么愚,一心就想着吃穿享受;更不像钟若芝那么刁,浑身藏掖着小刀子。

  比来比去,还是她的三闺女讨人喜爱。这种孩子,注定会有贵人相助,一辈子顺顺当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喏,眼前不就有一个“贵人”?只不过是相差了一岁,作为嫡年长女的若萤已经把自己的姐妹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开始为她们的将来铺路修桥了。

  追究起来,若萤总跟一些男孩子混在一起,未必就是坏事儿。那些男孩儿,都是快要成亲的年纪,就算看不上她的闺女们,但是,保不住有亲戚朋友恰好就有了那份心思。

  合欢镇统共就这么大,待选的人家屈指可数。周边的镇子情况也差不多。愁嫁愁嫁,更多的是愁可以选择的范围太小。若是能走出去,不说到府城吧,就是在昌阳县城内,要是有了名气,上门的媒婆怕也会不少吧?

  “不早了,娘早点歇着吧。明儿一大早,还要照虚耗。”看到母亲若有所思,若萤决定不去打扰她。

  今夜的她,已经透露了太多的信息。母亲那边可能需要些时间来消化、吸收。

  叶氏回过神来,叮嘱道:“你也别熬夜了。明儿一早,跟你爹你兄弟各处都走一走。你看着他,省得他管不住自己的嘴,乱说话。”

  想了一想,到底还是说道出了心底的犹豫:“终归不用你磕头,礼数到了就行了。”

  若萤的手刚碰到杌子上的棉鞋,闻声滞了一滞。

  “好。”

  轻轻的一声,在叶氏看不见的背光处,若萤的嘴角沁出了一丝微笑。

  娘终于用心了呢,终于懂得她的一点心思了。

  她就是不想磕头,除了自己的爹娘,其他人等,她谁都不想拜,不想折下自己的膝盖。

  当然,也包括那高高在上的王世子。

  朱昭葵。

  次日凌晨,叶氏和老三领了孩子们,先去前头给老太爷和老太太磕了头。

  孩子们各得了十个钱。

  然后,便是妯娌叔伯互致新年问候,小辈们之间互拜。

  长辈们又都给了压岁钱。

  期间问起若萤,叶氏只推说身子不爽利,怕病气冲撞了老太太,就没让过来。

  既然是病了,自然也没有谁好意思再加嗔怪。

  一番热闹后,叶氏告退回家。

  合欢镇这边的规矩是:初一到初五,仅限男子外出拜年。妇女们则要等到初六日才能外访。

  拜年限定在午前。彼时,家家户户院门大开,以俟祝福登堂入室。凡有客人进门,必先向迎门的神像三叩首。之后,才是宾主互致寒喧。闲话不宜多,坐不宜久,基本上都是站一站即告辞。

  家家准备有糖果糕点以待客。若是小孩子来拜,还需准备压岁钱。钱数不定,寓意却是必不可少的。

  叶氏等人回家来的时候,若萤才刚洗漱一新,正立在院中看着一群麻雀啄食地上的饭渣。

  若萧便洋洋得意地跟她炫耀自己的收获,加起来足有半吊钱那么多。

  若萌忍不住嗤笑道:“你以为你是貔貅哪,光进不出。咱们收进来多少,娘差不多就要派出去多少。这一进一出,能打个平手就不错了。弄不好,还要倒贴呢。”

  若萧茫然四顾,颇为不解。

  香蒲也跟着数落道:“先不说赚了还是赔了。哥儿才摸过几块银子,就敢这么显摆?没的给人笑话眼皮子浅,这得意忘形必有亏的道理,也该学学了。”

  “大过年的,你是想让我把你那嘴缝起来?”叶氏打断了香蒲的话,一迭声催着老三快出门,“趁晌午前,各家都去走走。完了赶紧回来。不许赖着讨人嫌!”

  老三应了,抱起若萧就往外走。

  若萤随即跟上。

  她今天难得地穿了一身鲜亮:一袭梅花织锦缘边枣红夹棉圆领袍,下着宝蓝窄口棉裤,高帮千层底青布棉鞋,雪白的鞋底子。腰间拴着猪皮铜扣蹀躞带,上拴着七件事儿,并百衲香包一个。

  为便于接收新年礼物,她还背了个若苏赠送的鱼跃龙门彩绣小挎包。

  耳边依旧罩着兔毛耳罩,简简单单梳一个顶髻。与素日只用一根发带约束不同,叶氏这番坚持己见,硬要她簪上了一支错金云头青玉簪,手腕上套上了被搁置已久的迦南香手串。

  若萤皱着眉头,十分地不情愿。

  打扮成这个样子,纯心是要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哪。

  香蒲却是眼馋得要命。

  名词解释: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

  《唐逸史》中有钟馗捉住虚耗并将其吃掉的故事。“虚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

  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汉武洞冥记》也说:“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证明灯火驱鬼的观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唐以来的照虚耗习俗则承继了这种观念。

  合欢镇的"照虚耗"是在正月初一进行早。晨起先不说话,由家中女主人手持灯烛,将家中各处角落照一遍,是为“照虚耗”。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42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