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93章 千头万绪

93章 千头万绪


  怎么办?直接拒绝吗?他会不会打蛇随棍上,追问他缘由?会不会问他为什么不肯跟他家结亲,或者是为什么连认识一下都不肯?莫不是觉得他家不够资格?

  这样子,一定会给缠上的。

  这小子的思想,根本就异乎常人好不好!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不苟言笑。仿佛家里的人全都是他手下的兵。

  可是那天,就在接下了钟四郎的诉状后的那天,跟往日一般,饭后站在廊下沉思的时候,父亲忽然就像是着了魔一般,又是摇头,又是点头,时怒时笑,口中念念有词。

  拼命四郎,好一个拼命四郎。

  生子当如钟四郎。

  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所谓君子,善假物者。

  皮厚而无形,心黑而无色。

  对于末一句,陈艾青表示很不解。到底这是贬义、还是褒义?

  再后来,父亲和李世伯闲来小酌时,再度提起了钟四郎。

  那一次,他们像是把钟四郎当成了下酒菜,足足谈论了几个时辰。那一次,他们把诸子从头翻捡,把佛法另弹,悖理违常、语出惊人。

  无能只能闯天下,哄得别人来卖命;能屈能伸大丈夫,既当孙来又当爷;示弱逞强耍流氓,弦外之音若刀枪;……

  钟四郎是块材,只是少小锋芒,难保不成仲永之伤,姑且观之……

  父亲很少夸人,可是,那次却破天荒地称赞了钟四郎。不得不说,他很嫉妒。

  论文才武功,他跟李祥廷不差多少的。但就是输在了豪爽仗义上,所以,他甘愿俯就李二郎。

  毕竟,两个人年级相仿,彼此做伴儿也不错。

  可是,他对钟四郎却没办法放平心态。

  自知不如、也一心想要学习亲近,可就是没法儿像对待李祥廷那样。

  一个孩子而已,这差距太大了,不是人家太能,而是他太差。

  一想到这个,他就要忧郁,就会打心眼儿里讨厌钟四郎,恨不能从来不曾相识。

  然而,他竟然还想着给他做媒,好让两下子更加地靠近!

  这还了得!真要成了一家子,那往后父亲岂不是要把钟四郎当成教育他的范本?那他岂不是要一辈子活在钟四郎的阴影下?

  陈艾青觉得,这比捅刀子还令他窒息。

  “谁要成亲了?你别胡说八道!”

  陈艾青狠狠地瞪她一眼。

  若萤也不恼:“陈大哥没兴趣,陈大哥的兄弟朋友呢?说不定有人正在苦恼这事儿呢。有道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如果有合适的,陈大哥可一定要帮忙说说啊。若事成了,我一定拿一整个猪头来谢你。”

  这是纯粹的三姑六婆的口吻呢。

  陈艾青哼了一声,心下五味横陈。

  认识这么一个人,没觉得光荣,就只感到了羞耻。

  尤为可气的是,祥廷居然跟他一个鼻孔出气,自告奋勇地说会帮忙,只要有合适的人选,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他。

  这俩人老了之后,可以去做月老了,就为了一个猪头,瞧这点出息!

  过晌后,若萤踌躇满志地回到了家。这一趟收获不小,二舅的亲事算是八九不离十了。若苏的婚姻也多了一条路子——谷子撒出去,不愁引不来飞鸟。

  叶氏留孙婆子吃了茶,婆子熬不住瞌睡,匆匆地走了,临走捎上了叶氏作为谢礼的一封桃酥。

  若萤这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言简意赅地跟母亲做了汇报。

  “倘若家境比咱们好,反倒不大好说话了。”

  香蒲边上也是极力撺掇。

  叶氏就渐渐地坚定起来,转头让香蒲去查看黄历,预备着选个好日子,亲自去冯家相人,若真是合适,早早下了小定,也算是了了一半的心事。

  也等不到半日,现场打发若萤去东街走了一趟,请了老太爷和大舅来。

  香蒲重新沏了茶,用的是世子府上次赏赐的黄山云雾。装了两样茶果,伺候着父女两个说话的空隙,很是喝了两盅好茶。

  叶氏就开始筹划接下来要做的事:拿点钱出来,趁着不冷不热,及早翻拾了房子。要刮墙皮、扎天棚,重新熳炕。家什厨具,能添的提早添置上,莫等用时抓瞎。

  屋瓦要换几十合,门窗得重新做,需要买木头、砖、瓦、灰。

  二舅成亲后,就住在正屋的西间。原来门上的布帘子扯了,安一合门。

  东厢屋原来是做粮仓用的,拾掇出一间来,打上一铺炕,给大舅住。

  整个过程中要用多少料、多少工、多少钱,都要仔细地算清楚。

  “等算出来了,爹你们出一半,我这里出一半。”

  老太爷不同意:“管花多少,还用得着你的钱?有钱好办,钱少糙办,尽力而为就是了。”

  “成亲后过得好,才是真的好。”香蒲赶紧插了一句。

  她有些心虚,希望主母不会怪她吝啬,毕竟,她这也是为家里好。

  正说话间,院子里忽然想起“扑通”一声响,探头去看的时候,听到若萌欢快的声音:“玉兰姐姐,你又来了!”

  “玉兰?”

  叶氏起身就往外走,不过就是三两步就到了檐下。

  院子里只见一捆木柴,却没有了高玉兰的身影。

  “她人呢?”叶氏问紫藤廊下绣花的若苏和若萌。

  若萌停针道:“放下东西就走了。”

  “这闺女也是!跑得倒是快,抓都抓不到。”叶氏自言自语着回到正间,跟老太爷道,“爹你等会儿回去的时候,捎一捆回去。我这儿用不上这么多,这个结实,比麦秸草抗烧。”

  大舅咳嗽了两声:“她爹全好了?”

  叶氏道:“本来就不是什么要紧的病,及时吃药就好了。他这个闺女的脾气也是个怪的,头一天过来,二话不说,咚咚咚就是三个响头,磕完就走,给点心吃都不要。然后,就每天过来一趟,送一捆柴火来。问她是自己砍的?说是。你们没看见,清一色都跟拐棍那么粗,真不枉有一把力气,一般人够呛干得了这活儿。”

  送“柴”谐音送“财”,这是极为吉利的兆头。

  “那闺女找婆家没?”老太爷嗡声问道。

  叶氏就犯了愁:“我早先就跟高大哥提过了,不好找呢。其实,那孩子真不错,屋里屋外没有抓不起来的,是个过日子的好手。那些人势利眼儿,光瞅见人家的三间小破屋了,哪里知道,这人品、行事才是最要紧的。”

  “合欢镇没有,就往边上找找吧。岁数也不小了,得抓紧。”大舅道,“孙婆子刚才说什么了?二嫚认识卫所的人?”

  “从她嘴里能问出什么来?只说是在济南的时候认识的。”

  说到这里,叶氏脑子里灵光一闪:“这倒是了,卫所里的青年最多,也许能给玉兰打个茬子。”

  “我也这么想。”老太爷点点头,“她是个没娘的孩子,既喊你一声‘三娘’,少不得你就多费点心,帮着张罗张罗这些事。”

  “我省得,爹,你不管。”叶氏道。

  “咱们大嫚呢?”老太爷言下谨慎了很多,“你想留她近一些,还是去外边?”

  近一些,就在附近的镇子上寻个人家。远一些的话,就可以在县城周边物色合适的对象去。

  “要是你们舍得她走远,我拉乡的时候,就在县城附近打听打听。”靠近县城是要比乡下繁华热闹些。人总是要往高处走的不是吗。

  叶氏点点头:“那好,爹你就多费心了。我是真心希望她能往城里走,离着庄稼地越远越好。这一春一秋,一起风,铺天盖地的灰尘,连东南西北都看不清。看看这儿的人,哪有张好面皮?全都跟砂子打过的似的……”

  “好了,以前的事就别说了。”老太爷突然打断了叶氏的话。

  “二嫚呢?”大舅也岔开了话。

  若萌听得分明,扬声道:“二姐让我跟娘说声,她上山了,吃饭不用管她。”

  “二嫚怎么老往山上跑?”大舅问,“是不是有人在教她读书?”

  大舅眼前再度浮现出一套不凡的文房,以及指点他书写诉状时的那个孩子的样子。

  那件事,至今都无法令他释怀。那样一针见血的评判,每每将他从睡梦中惊醒。

  是他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叶氏默默地点头:“嗯,说是看她有点天分,闲来就教一点。平时在家里,也能教教萧哥儿。”

  “杜先生?”大舅的一颗心几乎悬到了嗓子眼儿里。

  当他问出这句话时,他发现父亲和大妹居然不约而同地默了。

  他们在躲避什么?

  “爹,杜先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恨自己的这幅身子,成年累月病怏怏的,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事儿都做不成。

  他知道杜先生是从京里来的,但是为什么下来、为什么住在山上不肯下来,以前一直以为,那只是脾气使然,杜先生想一心一意做个隐士,远离尘氛。

  但是,渐渐地他就感觉出异样了。

  貌似父亲和大妹对这位杜先生竟似有所戒备,同时,还十分地关切。

  这就很矛盾了。为什么会这样,大舅至今都没能想明白。

  他跟若萤一样,猜到了叶氏和杜氏曾是旧识,但却猜不透为什么两下子会如此地亲密又疏远、关心又防范。

  他不由得暗中哀叹,自己真是个没用的人,这么多年以来,不曾为家里作出过任何的报答。

  他甚至连个孩子都不如。

  若萤,她也太能干了……

  “过年就往十岁上数的人了,你还不打算给她裹脚?”大舅不由得替外甥的将来担心。

  彼时他并不知道,当若萤听说了这件事后,是有多么地痛恨他。

  就如同痛恨裹脚一样。

  叶氏顿时就愁苦了面容。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36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