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7章 天伦之乐

7章 天伦之乐


  有老三这个准劳力在,里里外外的活儿进行得很快。

  掏了坑,从菜园回来的时候,遵照叶氏的吩咐,顺便割了一大把茼蒿。

  昨夜就泡好了豆子,香蒲刷干净了南墙下的石磨,开始磨豆渣。

  院子里洋溢着浓浓的豆腥气,等到煮熟了,就是馋得人流口水的豆香了。

  午饭主打熬豆渣。猪油烧化,葱花爆锅,下磨得八**九成碎的豆渣,翻炒,出来香味儿了,添水适量,盖上莛梗锅盖,边上压上三两块石头,以防蒸汽外泄。

  熬熟了,开锅下茼蒿碎,撒盐,搅拌,防止糊锅。

  等到灶头里的火苗完全熄灭,这顿豆渣饭也就煮好了。

  叶氏先舀出半瓦罐,让老三送到东街。

  然后把锅里的全部盛在一个大钵子里,炊帚洗干净锅,水缸里舀了水,栽上莛梗钉的圆形帘子。

  黑陶饭灶里熥上几个半表半里的花卷子,灶底添上几把麦秆,锅冒气了,馒头也就透了。

  老三这会儿也回来了,开始在院子里摆放小饭桌,四下里按人口摆上七个小板凳。

  香蒲从西边屋檐下的大缸里,捞了半个芥菜头,拿去东厨房细细地切成丝,再用清水淘洗两三道。

  不能狠洗,洗得没有盐味儿了,就当不成咸菜了。

  又切了一根芫荽,点了几滴香油,抄了两筷子,然后端上桌。

  孩子们业已规规矩矩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静等着父母就坐,然后拿起筷子,道一声“吃吧”,大家这才开动。

  吃饭过程中是不允许说话的。一来,是避免被食物呛到,二来,这也是叶氏立下的家规。

  不准吧嗒嘴,不准乱翻盘子,不准像乞丐一样端碗,不可口的可以不吃但不准挑剔……

  谁要是忍不住想要说话,叶氏便会一筷子敲到他的脑门儿上,厉声道:“吃饭也堵不住你嘴!”

  这屋里的所有人,都怕她的严厉,只能乖乖照办,不敢有违。

  饭后稍事休息,老三便带着孩子们去打槐花,预备晚上包包子。

  出大门往西,汪洋一片碧水粼粼,曾经是钟家的产业。因为里头很是淹死过几个人,便被厌弃了,用一堵墙将这片池塘从宅院中割断开来。

  也正是这片池塘,将三房与前面的钟宅作出了鲜明的界限。

  仔细追究,作为庶子的老三并没有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儿,钟家这么不待见他,很大程度上表达出了对其生母的态度。

  老三的生母薛姨娘,据说当年作了对不起钟老太爷、对不起钟氏祖宗的丑事,羞愤之下,投水自尽了。

  投的就是这方池塘。

  真相如何,钟家向来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久而久之,大家便有几分心知肚明了。

  薛姨娘只怕是操守有瑕。

  老三大概也许不是钟家的种?

  不然的话,何至于此!同样都是庶子,老四钟德略可是住在了老宅里,所分配的田产、房舍并不比上头的俩兄长差。

  论起来,老四的生母和薛姨娘都是同等地位的丫头,拿的都是一样的月钱,为什么偏就把老三发付到了牛棚猪圈里?

  没错,三房所在的,正是钟家以前的马棚。两间草房本来是收贮农具杂物的地方,外头一溜高高的草棚,养着三两头牛和马。

  当时,钟叶两家已经下了定,约好了婚姻。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突然起了一把大火,差点把老三烧死。

  老三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在他的卧室中却多出了一个婢女的尸体。

  而且,根据医生诊断,那婢女已然怀有四个多月的身孕!

  怀孕的婢女如何会出现在三爷的床上?对此,仍旧没有完全消酒的老三百口莫辩。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钟家三爷私通老太太的婢女,先奸后杀的传言一夜间就传遍了合欢镇的大街小巷。

  当时,钟老太爷正在积极筹划地方“老人”的竞选,老三的此种禽兽之举,无疑是在后面踹了老太爷一脚。

  老太爷气得简直要吐血,命人将老三痛打了二十个板子,又在“申明亭”张榜公告,自责治家不严,导致庶子酒后失德、行事偏差等等。

  作为惩戒,老三便给丢出家门。又无处可去,想到马棚虽然荒废了,可毕竟还是钟家的产业,遂踹开门扇,暂时栖身其间。

  他觉得自己很冤,可是,又没有人相信。

  又气又恼身上还有伤,差点没送掉性命。

  倒是叶家没有因为这个事儿,与钟家悔婚。叶老太爷和叶家两位准舅子,请了街上的季远志郎中给老三诊治。

  要说那季远志也是个诚实笃厚的,只管救死扶伤,其他的并不在意。

  等到伤好了,也到了成亲的日子了。老三自然要回家去做准备,但是很显然,钟家并不认为这桩亲事合适。对外的说法很堂皇:老三操守不严,恐误了叶大姐。

  这就是赤的悔婚哪!

  钟家丢得起这个人,可叶氏一个大闺女家,被未婚夫家退婚,这一旦传扬出去,人家只管看结果,谁还会在意这其中的是非曲折呢?

  钟家为什么会来上如此阴险的一招?说白了,还是跟“老人”有关。

  地方选“老人”,必须是年纪大、有德行的。选举出来的老人,要定期向里中在册的住户宣读并讲解各项朝廷律例法规,使全里人户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除此之外,老人还负责里中人户的民事纠纷。老人行事,作为里长,也要协助。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会对其隆礼以待,历来都有“方巾御史”的雅称。

  言行谨慎、为人古道热肠的叶老太爷,在合欢镇的口碑极好,因此,也就成了众望所归的“老人”的最佳人选之一。

  可是钟老太爷偏要争这口气,暗中出钱出物,四处笼络人心。明面上,也是不断地制造事端,务求把叶老太爷这个竞争对手搞臭、搞死。

  他的手段颇有些令人不齿,也是瞅准了叶老太爷的性子:不肯议论人非、凡事忍辱负重。

  于是,一个步步紧逼,一个一让再让。

  最终,钟老太爷以婚约为要挟,把这个地方权威攥到了手心里。

  老三终于成亲了。

  两间草房变成了四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盖房子、置家什,全都由叶家一力负担。

  叶氏有时候跟老三吵架,必定要拿这个说事儿,说成亲的时候,钟家就给了一双筷子两个碗。而当时,三房除了叶氏和老三两口子,还有香蒲姨娘拖着个一点点大的若苏。

  一家四口,统共就给了两个碗一双筷子,打发要饭的,也不带这么寒碜的好不好!

  别说叶氏一遍遍地絮叨令人心烦,就是老三,再怎么没心没肺,也是不愿意回想这段往事。

  站在门前,朝着前方怨恨地看了一眼,老三迅速别转了头。

  走过乱石堆砌爬满凌霄和扁豆藤的院墙,西边紧挨着一方菜园,约摸一分地,是三房一点一点从荒草地里垦出来的。

  按照新明律,这种自开垦的土地,归垦地者所有,免除一切赋税。

  菜园四下围着护栏,一根一根的竹木,也是老三从旷野从山上捡拾回来的。西北角园子里一畦一畦的种植着豆角、韭菜、茼蒿等寻常蔬菜。

  地头地边生着好多花,宫粉、娃娃星、茑萝、指甲花。

  最为壮观的是一片蜀葵,高过屋檐,植株强健,不蔓不枝,排立如枪林箭阵,倒比围栏还管用。开花的时候,那叫一个五彩斑斓、如火如荼!

  菜园以南,有一座小桥连通东西。桥西,聚居着几十户农家。再往西,出了镇子,就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直到芦山脚下。

  老三选的槐树林,位于旷野之中的一条大渠边。渠中水浅不及膝,却是活鱼如麻,看得人头皮发奓,老三却笑眯了眼。

  渠边的槐树很多都是歪倒的,花串累累,洁白芬芳。

  老三从腰间取下一堆的东西:镰、麻绳,现场把镰绑在长竹竿顶端。然后搭上相好的花枝,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地绞,不消几下,就听“咔嚓”一声,树枝应声跌落下来。

  孩子们欢呼着冲上前,把花串撸进准备好的篓子里。

  绞了三四枝,约摸着够用了,老三放下竹竿,卷起裤管、扒下鞋子,一手握着笊篱,一手拎着瓦罐,赤脚下到沟渠中。

  笊篱徐徐下水,又被猛然抄起,“咔”地一声,一笊篱的草鱼泥鳅便在瓦罐里噼里啪啦剧烈挣扎起来。

  孩子们在沟沿上瞧得分明,不禁拍手雀跃欢呼。

  “爹厉害不?”

  “厉害!”回答整齐划一,声彻云霄。

  “晚上吃鱼和鱼汤,高兴不?”

  “高兴——”

  老三乐呵呵上来,突然,笑容一僵。

  孩子们吓了一跳,齐齐地不敢声张了。

  老三低咒了一句,麻利地坐下,搬起自己的左脚端详了两眼。

  被石头划伤的地方有鲜血殷殷,有一条蚂蟥从此处钻进去了。

  老三不慌不忙,一手扳着脚掌,一手抡起鞋底子就抽。抽了十几下,就有一个粘糊糊的东西从伤口里滑了出来。

  孩子们倒吸着冷气,对自己的父亲简直佩服得不行。

  “爹,痒痒……萧儿这里也有虫子……”

  若萧奶声奶气地报告说。

  大家都一起去看他的后颈,那里已经被抓挠得通红了。

  “不是蚂蟥,不怕。”老三重新下到沟里,并指如铲,抠了一坨湿泥,上得岸来,“啪”地糊在小儿子的后颈上。

  “应该是被毛虫蜇了。”

  过了一会儿——

  “乖儿子,还痒不?”

  若萧咧着嘴喜出望外地:“真的好了,爹。”

  “爹厉害不?”

  孩子们异口同声:“厉害!”

  若萌由衷地说道:“还是爹在家的时候好。又有好东西吃,娘也不怎么骂我们了。”

  “那是!你娘把气全撒我身上了。”老三仗义十足,“叫她骂吧,反正咱又不会少块肉。那种人,你越搭理她,她越是骂得起劲儿。”

  若萌不解:“那爹干嘛要跟娘犟嘴?非要惹她生气。”

  “你懂什么!她要是憋着不骂,就要生病。生病就要看医生,看医生就要花钱。买药看病的钱,能买好几斤肉吃,你说划算不划算?”

  “爹你考虑得真多。”若萌觉得很有道理,“你这么会过日子,娘还是要骂你败家子,爹你真可怜。”

  “女人嘛,大头不算就爱算计些芝麻绿豆。等那天爹发大财了,就好了。”

  “像四叔家那样有钱吗?”若萌满怀憧憬。

  “他那点算什么!”老三信誓旦旦。

  若萌欢呼起来,若萧也跟着嗷嗷叫,那感觉,仿佛一觉醒来明天家里就会金银如山、锦绣罗列似的。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27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