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 >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设法在野外活下去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设法在野外活下去


  “今天,我们来进行野外生存的训练!”战术课教员继续用他铿锵有力的声调说。

  “野外生存,对于我军来讲,从来就不是难题!

  因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这直接说明了我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比如,在红军时期,我们红军没有固定的营房,也没有固定的补给,官兵们就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行着朴素的野外生存,展现了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三大纪律,说明红军没有现成的补给,需要从土豪处才能得到有限的补给。

  “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骂人。”这六项注意,说明红军宿营时,没有统一的被褥,没有制式的装备,而是向老百姓借个门板,然后铺上点干草,就将就一宿,每二天早晨,再把铺草捆上,将借的门板还给老百姓,过的是天当房,地当床的日子。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能领到有限的国民政府发放的补给,而后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这点补给都没有了,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荒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时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是很强的。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推进,武器装备的改善,缴获了大量的制式装备,但官兵的野外生存能力仍是非常强。仍是没有固定的营房,走到哪,住到哪,打到哪。

  特别是,解放上海后,部队坚持不进民房,在大街上露宿,涌现出了“南京路上好十连”等先进典型。

  一方面说明我们部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强。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官兵更是在三千里江山上,用血肉之躯,将美军阻拦在三八线以南,体现了更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回国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推进,划分了军区,各部队有了固定的营区,实行了薪金制和供给制,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如何提高部队的打吃住藏问题,仍是部队训练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因为军事任务的需要,部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失去了日常的正常补给,如何生存下来。

  是必须解决的。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设的。

  至于连以上建制的生存问题,我们不去考虑,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单兵的生存问题。”

  在旁征博引之后,教员终于回到了正题。

  “野外生存,首先,要有一个背囊。

  在我军的基层部队,一些一线部队已经配发了制式背囊。但在绝大多数连队,还没有配备。

  如果没有背囊,则需要打背包。打背包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我就不再啰嗦了。

  背囊的好处在于,它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担在臀部上——身体最富韧性、极其耐劳的支点——而不象背包,分担在肩膀或背上,而肩和背部都易疲惫而不堪承重的。

  背囊有结实而舒适的腰带。内部构架更轻便些,外部构架更牢固,而且能解决更多烦人的装载问题,而且对于装载笨重物品来说会更有用,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能运载伤病员。

  而且,它的制作材料是结实而且防水的织物。还有一层内衬,既能防水渗入又防所装物品渗漏。侧袋也很有用,担袋口是安全简便的拉链。

  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各种的聚乙烯透明袋里,这样易于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时能保证首先要用的物品不会被放在最底部。

  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帐篷则应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无线电之类也应放在上部,这样会更便于携带。

  将炉子和各种炊具放在边袋里,以便暂驻下来时易于取出。应带易熟的食品,同时盐一定要放在适宜的容器里。

  遇到暖和的天气,可以带一些凉吃的食物,只需保证能弄到足够的热饮就可以了。

  遇到严寒天气,要多带一些高脂食品和糖类。

  食物的具体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确定,但一定要保证各类营养之间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应。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装备,粮袋,里面一般装上够一个人用一个星期的粮食。”

  教员仍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带好了背囊,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住的问题:露营。

  首先是露营地点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如果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

  如果所处之地湿难耐,应向上移动。

  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

  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地常有冷空气聚集。

  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就形成湿雾和霜降。

  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湿润。

  山坡的其它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树木。

  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流水声会干扰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

  应该把帐篷建在岸上,超过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后几分钟内就可以变成湍湍激流,一小时内水位就可以升高五米!

  在开阔地,洪水甚至可以超出河道。

  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

  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的石块,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察看周围有没有在下一次暴风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树。、

  要远离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它可能成为雷电的目标。身处森林边缘可以看清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

  帐篷不能搭建在野兽经常奔走的路径上——因为正在觅食的野兽是非常危险和麻烦的,还可能有一群前去饮水的野兽在瞬间踏平辛苦搭建的帐篷。

  但是帐篷可以搭建在有人类留下痕迹的地方。天然的凹坑或者洞穴可以成为简易的庇身所。

  如果携带有露营的装备,可以搭好了帐篷,在周围堆上尽可能多的松软的雪来加强保暖效果。

  雪坑和岩坑很容易辨认。如果被大雪掩盖,针叶林中、树木枝条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认了。

  中等体型的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某颗大树的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

  在背风处的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铁锹与锯子是必备的工具。”

  顿了一顿,教员接着说,“目前,我们大部分部队还没有配发制式的单兵小帐篷,所以制作庇身棚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实践一下制作庇身棚。”

  事先,教员已经安排示范班在这个山坡上做了一个庇身棚。

  他边指着庇身棚,边和学员们讲解:“利用小树苗制作庇身棚:先要寻找两排合适的树苗,除去彼此间的障碍物,将对应的树苗上部绑在一起,构成帐篷的支架,盖上棚布,用石块或圆木压住地边,帐篷就搭成了。

  但是,这个季节没有合适的树苗,我们就用随处可用的树枝插在地上来代替。

  庇身棚建好后,还要搞好排水与通风:

  在棚的四周挖一条深约10厘米、宽约10厘米排水沟,可以使棚内保持干燥。对于简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风应该没问题。

  庇身棚所用的覆盖物: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来做庇身棚顶的覆盖物。

  将多余部分沿下坡方向折向内,这样可以避免地表水流进棚内。

  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铺上干草等干燥物,防止受潮。”

  一把刀在紧急野外是无价之宝,应选择那种适于通常用途、锋利且结实耐用的刀具。

  地方旅行者一般选择会木柄的折叠刀的和刀锋全长约30厘米的弯月型砍刀,最适合砍柴,即便相当粗的圆木也能很容易的砍断,这对于盖棚子或扎筏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却不需要用这些。

  大家说用什么?”教员抛出了问题。

  “报告,用刺刀!”几个反应快的学员给出了答案。

  “对了,用刺刀。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还有吃,我们怎么解决?”教员又追问。

  “报告,买!”一个学员大声答道,引起了一阵哄笑。

  “买,买不着。谁卖给你?大家都没有,得自己做。”教员也幽默地大声回答,“不过,我们有神奇的装备。”

  教员叫起了站在他面前的一名学员,命令他摘下工兵锹和水壶。

  接着演示道:“神奇的一刻来了。”

  然后,将水壶从水壶的帆布套中取出,像变魔术一样,从水壶的外面取下了一个壶身型的金属壳,然后,将拉手反转过来,变成了一个带拎把的容器。

  接着,指挥学员从米袋中,倒出一把米,再从水壶中倒入半壶水。

  然后说,“在下面生上火,白米饭就焖熟了!”

  “接着,做菜!”

  他从挎包里取出一个鸡蛋,在锹边上磕个小口,叫那个学员持着锹把,锹面向上,把鸡蛋找开,将蛋黄蛋青倒在磨得锃亮的锹面上,公布了答案,“在下面生上火,煎鸡蛋就有了!”

  学员队伍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杨文斌也使劲地鼓掌,“没想到,平时背着的水壶和铁锹,还有这样强大的功能!”

  接下来,就简单了,每个班按照教员示范的样子,选址,搭简易帐篷,挖排水沟。

  杨文斌钻进搭好的简易帐篷,向上,是白色薄膜的天,向下,是白色薄膜和雨衣两层的地,向脚下和左右手方向,是薄膜,头部,则是背向风向的开口。当然,身下还铺着自带的褥子,身上盖着自带的被子,还真是可以安心的睡一宿。

  然后,拿出水壶和工兵锹,焖饭,煎蛋,吃上了营养丰富的野餐。


  (https://www.xdzxsw.cc/book/57823/354571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