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盗艺江湖 > 第207话 我为何来

第207话 我为何来


  丁晓东躺在一边的床上翘着二郎腿,我睡着的这段时间他走到附近的小店买了很多袋装牛奶,两只充电式手电筒,是从老板那里得到,想想这老板的言谈举止有点古怪,这服务还是蛮周到的。虽然不愿意我们住在这间阁楼,其他的都还不错,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日三餐。

  不知为何水杯里的开水出奇的好喝,也许是打针出汗的原因我很渴,一口气喝了两杯半。“后面有口水井,你想不到那水井有多大”丁晓东躺在床上道。

  “晓东,你对仵作了解多少?”我问道。

  丁晓东躺在床上扭头看我,眼睛带着诡邪的媚态,我一看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只见他鱼跃而起,兴高采烈的说道:“你也想到了”

  白了他一眼,低头接着喝水,丁晓东道:“在云南你看到那几个清官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就纳闷你为何对那几个清朝人那么来电,我想你和我一样,都关心那支传说中的神鬼部队是不是?”。

  “那要看你关心的是哪支神鬼部队了?”我反问道。

  “少装蒜”丁晓东不满的说道:“一直以为你东北人实实在在是本性,想不到你也会装蒜。年代离我们最近的就是那个孝陵卫,皇帝亲军二十六卫众所周知,除此之外还有至少十卫都不在卫府的管辖下,历史书籍上提到的淡淡一笔,那不是真像。孝陵卫哪去了?它又是哪来的?”

  看丁晓东涨得通红的脸,我觉得好笑,忍不住打了一个停的手势。淡淡的说道:“你急什么?我可以告诉你孝陵卫和神宫监一样,他们都死了,都是死无葬身地的死法,至于他是哪来的,我还真不知道”

  丁晓东瞪得大大的眼睛,满是不信的道:“都死无葬身地,怎么可能?”。

  “你要是不信,你就去看历史书好了,那上面介绍的很详细,孝陵卫士兵年老可以让儿子顶替服役,没有儿子可以领俸禄回乡养老,这是大明王朝兵农合一的府兵制特点,还给免除田赋呢!待遇很不错哦”我道。

  “屁”丁晓东暴跳起来,举止几乎抓狂,大声说道:“你快说,他们怎么个死法,存在了好几百年几千人的部队,不可能都死无葬身地,他们哪去了?”。

  再次打出STOP手势,我缓缓地说道:“有什么不可能的,‘六部十二品’你没听说过啊。你一个人得罪了皇帝,皇帝诛你九族,和你有一点关系也不放过,杀个两万多人还新鲜啊,胡惟庸就是个例子,活生生的倒霉蛋。”

  听我一说,丁晓东的坐在床上,眼神涣散的看着地板,喃喃的说道:“哪个皇帝杀的?”

  “朱元璋”

  “我没问你谁杀的胡惟庸”丁晓东再次暴跳起来,这次轮到他咆哮了,指着我的鼻子大叫道:“你给我正经点,哇靠”。

  手捂着水杯缩到一角,生怕他的唾沫星喷到我的水里,不停的点头,“乾隆”我道。

  坐在我旁边,看着眼神中还满是不信的丁晓东,我把对东家都没说的内容说给了丁晓东。在孙殿英的盗陵部队里,有两个投诚的军官,孙殿英一直都对这二人尊敬有加,对这二人以大哥相称。他曾经和部下说过,两位大哥精通古代通天玄学,不是凡世中贩夫走卒可比。其实那所谓的通天玄学,有一点内容接近于现代的官场厚黑,那两个军官对孙殿英的推演说法,使孙殿英深信不疑,一点点的经营直到最后盗了清东陵。

  “那两个军官第一次出现在孙殿英的面前,他们所有的谈话内容就被人偷听了。也就是那次偷听,改变那个偷听人的动机,所以那个人当即决定,入这两个人的伙做一票”我道。

  看着丁晓东将信将疑的表情,我都被我自己说的话逗笑了。我接着说道:“康熙和乾隆都数次下江南,乾隆还给孝陵派驻官员和士兵把守。康熙和乾隆爷孙俩先后去孝陵多次,你认为他们是干什么去了?”

  “哼”丁晓东冷哼一声,脸上满是不屑,转而又变成沉思。“还不是那些长生不老的梦,难道是祭奠先人啊。我去过孝陵,那里的每一处景致都说明几百年来那里不是什么皇家禁地,反而显得非常兴盛繁忙,可是从朱棣开始,明朝的皇帝就没有去过孝陵的,他们去是为了找什么?”丁晓东道。

  “要找的东西很好猜”我看着丁晓东道:“就是那本神宫监留下来的名册”。

  “名册?”丁晓东大惑不解。

  我点下头,说道:“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到处都是饥民遍野。各路义军每攻下一座城池,都释放那些原本就是饥民的囚犯,在这些起义军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反复多次倒戈,收容倒戈囚犯最多就是张士诚。在囚犯中也不乏干过刨坟掘墓的老手,在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就有那么十几个掘土出城投降的士兵。因为他们知道,张士诚画的符根本就是骗人的,什么只要心诚就刀枪不入,那根本就是鬼话”我缓缓说道。

  丁晓东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原来这些你都知道,他们都被记录在册,编入了官倒是吗?”。

  “这只是冰山一隅”我接着说道:“在投降的人面前,一个记录在册,就预示此人已被赦免,被编入享有特权的部队,就是那支孝陵卫官倒。但是那个名册里很多官吏和士兵都不是收降的民间盗贼,很多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出来的,这些人世袭官阶和兵役,从出生到死,几乎与外界没有联系。他们把这种制度在明朝承袭了将近300年,就算南京当地人都对他们一无所知。我虽然没去过孝陵,但我知道,他们在历史上出现过,而且还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先驱”我边喝着水边说道。

  “有这么神吗?还开创一个时代,一帮掘土的能掘出时代来,这个世界太神奇了”丁晓东对我的煽情演说呲之以鼻,懒散的躺下。

  “哎,你别不信”我争辩道:“虽然我只是在故事里听到的这些,如果有机会我会自己去验证。那名册上还有面白有须,赤面有麻等等面部特征记录,想象一下那个没有照片的年代,一个名册能做到如此已经不易了,没必要人人都给个画像,那样的话太奢侈了”。

  “你想到了仵作,这我也想到了,绍兴自古出师爷,这套大宅怎么看都像书院或者私塾什么的,说不定就是个学子们学习的地方,这楼上楼下都这么宽敞,还有好几个阁楼都不比这个小,不当学校真是浪费了”丁晓东道。

  我起身说道:“你说后面的楼上有鬼面森罗,那绝不是私塾能有的东西,所以我猜没准是个培养仵作的地方也说不定”。

  丁晓东道:“那只是说说,看着像是那种东西我也说不准,别光是猜,一会儿就吃饭了,你去看看没准能看出什么来”。

  我心里期望能找到楼下的水缸和云南地下的那个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上面的人脸实在太像了。水缸上出现人脸,那不是什么行为艺术,也不是什么美学观念,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突兀的人脸在远处看见还有一点吓人,这么一个大缸摆楼前,一定是大宅的原主人想表达什么信息。先不说云南地下的那个缸是否出自孝陵卫,这套古宅给我们的神秘气息越发浓重起来,应该先弄清楼下的那个水缸的来历。

  丁晓东坐起来,缓缓说道:“从南宋开始就有专门培养仵作的机构,逐渐取消了师徒举荐制,和《洗冤集录》一起,中国的法医学实践也比欧洲早了700多年呢。不过可惜,近代最先进的法医学科技技术可不是咱们”。

  “火药”我望着窗外轻声道。

  丁晓东看着我,不解的说道:“你说什么呢?我说法医学,你说火药干什么?”。

  “和火药一样”我大叫起来,接着道:“人家外国人拿去装进了火枪大炮来打中国人,中国人装进了烟花爆竹,逢年过节乒乒乓乓一顿放。走,吃饭去,尝尝本地特色”。

  走下楼梯的时候丁晓东说道:“不过仵作和土狗之间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和死人打交道。两者之间很多知识面都是共通的,在这么一个水乡小镇里,打着培养仵作的名头,培养土狗正合适”。

  丁晓东一说,我心下也觉得恍然,对丁晓东道:“嗯,你说的没错,我没想到,这叫专业对口,挂羊头卖狗肉,羊头也就和狗肉有了感情”。

  和丁晓东嘻嘻哈哈走到楼下,门前的水缸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粉色,这是岩石的质地反应。丁晓东和我注视这个水缸,心里都清楚这是火成岩,之所以会泛着粉色光晕,是岩石中矿物质的成分作用。看来和明哥晓东他们在一起时间长了,我的知识也丰富了许多呢。

  院墙虽然低矮,可高度和距离设计的非常好,走在院子中,你看不到其他宅院的阁楼。走到圆拱形的门前,就看到墙那边的院子里,同样的阁楼。

  走过拱门几步,眼神立刻被个楼前的水缸吸引了。

  ;


  (https://www.xdzxsw.cc/book/53197/3155303.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