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97章 我希望在那一天,别人也会把我当成是

第97章 我希望在那一天,别人也会把我当成是


第97章  我希望在那一天,别人也会把我当成是一个人看

        “胡惟庸他们的意思是,那个山西省布政使司左参政,将朝廷赈灾发的三百斤粮食,换做九百斤麸糠,增加了数量,反而是救了更多百姓是吗?”杨宪看着刘伯温开口道。

        刘伯温点了点头,也正是因为在这件事上胡惟庸他们裹挟着大义,他才无话可说。

        杨宪笑了,开口指出了这件事的关键。

        “老师,你现在最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这个左参政是真的将三百斤粮食换成九百斤麸糠,还是他们贪污了两百斤粮食,然后拿剩下的一百斤粮食又换做三百斤麸糠进行发放赈灾,这点最为关键。”

        “如果是后者,一经查实,直接砍了便是了,救灾的粮食都敢贪墨,死不足惜。”

        听了杨宪的话,刘伯温这才绕过弯来,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点呢。

        “可要是前者呢?是不是证明对方所作所为就是对的。”刘伯温开口问道。

        杨宪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开口说道:“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绝对量上,能够让更多的人维持生存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吃饱。相对量上,由于价值被稀释,在发放赈灾粮的各个环节上,贪官要贪污的难度更高,因此能最终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比例确实也会更高。另外,麸糠在灾区以外价值更小,因此也抑制了赈灾物资的倒卖,让谋利者远离。”

        “希武也赞成这个做法?”刘伯温听了杨宪的话,忍不住开口问道。

        杨宪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只是说这样做,确实用有限的成本,以降低灾民民生需求为代价,甚至可以说是将灾民当成了牲畜,维护了朝廷在灾区的统治秩序。”

        灾民没有大规模饿死,也走不动,更闹不起来。

        天灾没有变成人祸。

        麸糠赈灾的恶名,如果上位的不想要,直接借那个布政使司左参政的人头一用就行。

        这对高高坐在中书省办公的李善长和胡惟庸这些大人来说,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了。

        毕竟对于朝廷而言,赈灾驱动力最终源自于政治的需求而不是民生的需求。

        不过杨宪不认可。

        杨宪看着刘伯温,开口道:“我不能说那个左参政的做法是错,可我不认可,因为在我眼中,灾民也是人。”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也成了那个灾民时,别人会把我当成是一个人看,端给我的是一碗白粥,而不是掺杂沙子和老鼠屎的糠粥。”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不是灾民的错,那是朝廷的无能,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无能,是.”

        “够了,希武。”刘伯温打断了杨宪的话,然后站起身,朝着杨宪行了一个大礼。

        “老师,这是.”杨宪只能是跟着站了起来。

        “达者为师,在这件事希武可做我的老师。”刘伯温抬起头,看着杨宪,眼里满是欣慰之色。

        因为他的这个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如果没有来扬州之前,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这世上竟然真的有亩产四五千斤的主粮。

        “你做到了,你种下的土豆,不仅给了灾民性命,还给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刘伯温神情激动道。

        说实话,一开始虽然让杨宪连夜来回百里奔袭,去买报晓的坤坤,是刘伯温他的主意。

        也是他主张让杨宪争取这个扬州知府的位置。

        其本意是让他在这里做出些成绩来,好日后直上青云,同时也不乏有历练杨宪的意思在里头。

        可如今,刘伯温认为他这个作为老师的,远远不够了解自己这个学生。

        <div  class="contentadv">        杨宪之大才,可为一国宰辅。

        这个想法倒是和朱标不谋而合了,不过朱标更加看重杨宪,认为他完全可以当大明的国师。

        “救灾计划制定的如何了?”刘伯温开口问道。

        杨宪开口回答道:“老师想来已经吃过土豆了,扬州的土豆在前些日子便已经成熟了,此时在太子殿下的安排下已经将其中一部分运往灾区。接下来这段时间,应天在内诸府之前种下的土豆,应该也会陆续成熟。”

        “到时候在运往灾区物资足够充足、充足到溢出的情况下,一切问题都能为迎刃而解。”

        这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提高,能够解决这个时代绝大多数问题。

        干裂的苍茫大地上。

        灾民们排成了长龙,每一个人都脸色麻木。

        这些人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吃饱饭了,身上早就已经没了力气,谁也不知道走到哪里才是尽头,只知道跟着前面的队伍,就这么一直麻木地走着。

        仿佛这样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忽然从前方传来,走在前方的灾民抬起头,脸上先是露出错愕的神情,然后便是惊喜。

        “大明神侯、扬州知府杨宪杨大人,奉旨赈灾,施粥的粥棚就设在前方不远。”马上的兵士看着灾民们,一连喊了三声。

        然后调转马头,头也不回地往前狂奔而去。

        这些灾民们,在听到前头不远的地方,有粥喝,一个个眼里立马重新迸发了生的希望。

        然后疯了一般,往前尽自己最大的力气跑去。

        只是实在是没了力气,他们的跑,看起来与走没有任何区别。

        三晋之地的救灾粮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活命。

        因此这些灾民们是一路往南逃荒而来。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州县,能够收容这么庞大的流民大军。

        沿途,所有城池的城门,都静静关闭,只在城外设了粥棚。

        今年大灾之年,南边受灾情况确实要轻很多,可他们也仅够自己百姓活命,每个州县粮仓的储备粮食,都是相对有限的。

        各个州县能够拿出来救灾的粮食就那么多,这些灾民一路走来,对此早就已经一清二楚。

        因此他们认为前方施粥的地方,与他们之前走过的每一座城池没有任何区别。

        吃的就那么多,去的晚了,或许连米汤都不会再剩下了。

        另一边。

        扬州府衙,刘伯温看着杨宪拿出州府地图,然后用笔在上头划了两道线。


  (https://www.xdzxsw.cc/book/49251289/137196683.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