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大新主 > 第452章 一切从头开始

第452章 一切从头开始


  当一个人,把吃的问题解决,填饱肚子,便会开始注重精神上的温饱。

  玉米、土豆高产作物的推广与传入,水车曲辕犁等新型农具的出现,成规模畜牧养殖业的推广,各色工坊的变革……关中之地,尤其三辅之地的百姓,已经率先开始了之前所言的这种转变。

  离开未央宫一段距离后,王匡下了马车,走上车水马龙的常安街道上,随处可见,有发展壮大的说书人,有玩杂巧的艺工……

  这是他的大新!

  也是他付出努力的大新!

  王匡可以骄傲的说,他到来的这数十年,举国上下都或明或暗的充斥着他的影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元始三年到天凤元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终要再次离开,去往西域。

  王匡有种感觉,他这次离开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五年,甚至于数十年都有可能。西域不比大漠,不但乱,在他接过后,手中还没有什么人。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远离大新中枢之地,王匡放心不下的除了家人,最重要的还有皇帝的变革。

  谁也说不清楚,这位脑洞大开,推出两令,又推出五均,实行天下官制和地名变革的父亲,会捣弄出什么新的新政。

  这种事情超脱人控制的感觉,很让人不爽,连带着他走到西市的王家食肆边,看到了前世他最爱的煎饼果子,也没有多少胃口。

  一直漫步出城,再看到城外农田里,农人们辛勤的播种着竹篓里的土豆半,倾听着耕牛的嗓音,他那不好的心情才好受了些。

  李信从王匡出宫后,就跟在其身边。他能感受到,兴武王似是在压抑着什么,这是兴武王很少露出的沮丧之态。

  半年之前,大漠之战宣告结束,李信本有机会在兴武王的举荐下,像王巧一样,去往军中任职,或是加入官寺成为官吏。

  但李信拒绝了,主要在于,当日于兴武王身边斩杀胡人时,他自己并未获得太多的战功,升迁之说,在李信看来,颇有点“占便宜”的味道。阿翁生前说过,好男儿的功名要自己去拼搏,受之于他人,那是懦夫。

  李信将阿翁的话一直记在心里,他认为很有道理,像巧哥儿那样,与敌人作战,拼着生死获得功名的,才是真汉子。

  何况待在兴武王的身边,他感觉自己能学到不少道理,兴武王的个人魅力亦是把他深深的折服。此外,为兴武王当护卫,李信主要有报恩的想法。

  当日若无兴武王率大军解救,只怕受降城的那些乡里乡亲会伤亡的更多。

  知恩图报,也是李家的传承精神。

  当然,李信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想当将军,自不会屈居兴武王的亲卫一辈子。等他觉得大恩得报之后,自是会离开兴武王身边,去外面,闯荡属于自己的事业。

  方才未央宫中的讨论,言之要使兴武王平定西域之乱之事,李信自是听说了。

  和王匡的忧虑不同,李信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他成长的机会。大漠之战,他李信没能崭露头角,出人头地。杂乱的西域,终究会留下他李信的大名。

  王匡没有窥心术,自是不会想的身边的小跟班还有这么大的野望。

  一路步行,还没有回到王家庄子,他被委任为征西大将军的消息,就传遍了常安城,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传去。

  等他回到王家庄子的时候,正巧看到庄子里鸡飞狗跳的模样。

  “夫君,可是真要去那西域?西域可是乱的很。”孙婉很想从王匡的嘴里听出一个“不”字。

  但现实就是现实,当未央宫传出命令的时候,就意味着不可更改了。

  “阿翁,令仪不想离开你。”

  “叔父,你不是说等开春了,带我们去交州吗?小志很想看看那大船是什么样子。”

  ……

  家里的几个孩童瞬间把他围住了,你一言我一语。就连王轩这小子也察觉到了不寻常,窝在王匡的怀里不远离开。

  田家田怀,算是庄子中少有的两个豁达之人,直言“好男人志在四方,为国效力本是应有之义务”。

  让王匡有些意外的是,原属年轻气盛的邓禹竟没嚷着跟随,而是表示会于常安帮衬叔母……

  当日里,母亲增氏也出宫,向王匡问询了经过。姐姐王晔跟着姐夫去了南都,短时间难以得到消息,可能也见不上最后一面,却是令王匡有些失望。

  不打无把握之仗,离开常安前,总要做些准备才是。他把宋山等王家少年召集回来,详细停之安排,并为接下来庄子的发展做了规划。

  藏于暗处,闷声发大财。情报方面,王家庄子的情报人员理应选择蛰伏,且不应和朝廷的绣衣使发生直接的冲突……

  至于家眷,母亲在宫中,安危不成问题。从内心里讲,王匡很想把孙婉还有儿女们都一同带在身边。只是西域太乱了,到是反会弄巧成拙。

  只好在西域闯出一片太平之地,再另想办法把亲眷接过去。

  庄子及家中之事,尚且好安排,无非是多费些心思罢了。想到天下,王匡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他昨日在常安大街上所想,父亲王莽的“乱折腾”当是大新最为不稳定的因素。保持现阶段的成果,外巩固北方之地,内休养生息,或是最好的选择。但皇帝,不会明显的如此甘于寂寞。

  北地都护府设立后,皇帝于北地地方的易名之举无疑说明了这么一点,皇帝的心一直处于躁动之中,从未安静过。

  想凭借一些列的新政,把大新变强。这没有问题,可过度且不计时间的变革,只会让民生越加艰难。

  问当下,谁能让皇帝这颗躁动的心停下,除了皇帝自己,没有别人。

  距离未央宫中的决定过去了三日,由大司马府监制的“平西大将军”印终于是送到了兴武王府,王匡正好在昨日回到了常安府上。

  来送印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司马逯并本人。

  逯并带着“冤屈”,吐出的满怀苦水,就把王匡的责问给堵了回去。

  “大王可是在责怪逯并?但逯并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啊!”


  (https://www.xdzxsw.cc/book/157998/867192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