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大新主 > 第65章 庭议(二)

第65章 庭议(二)


  车架上,王匡顺道提了母亲一事,果听王莽说了句,那便住在长安。

  天未明,未央宫,在黑暗中如同一个匍匐在天地间的巨兽。

  当王莽的车驾抵达时,已有不少的朝臣在外等候,车驾途径之地,纷纷有人见礼。

  事实上,今天来的人确实挺多的。

  等王匡先行下车,扶着王莽下车后,又怒刷了一波关注,只不过因为他的存在感极低,倒也没出现太大的轰动。

  王莽对王匡点了点头,父子间没有多少言语,该说的话,早在牛车已经说过了,而后王莽径直向朝臣的最前方,专属于他的位置走去。

  一路上,他态度和蔼,面带笑容,遇见熟悉的官吏,还会专门停下来,一番寒暄。

  作为此次入朝的官员,也可能是官职和年纪最小的官员,王匡很有自知之名的站在最后面,并好整以暇地观察起其他人来。

  “属鄙人眼拙,阁下,莫非安汉公子弟?”站在王匡前面的一位吏者,主动的转过身来,一边行礼一边笑着问道。

  处在前方,及左右的几个人,同时把耳朵树了起来。

  安汉公家中的几个嫡子,他们偶尔也会见到出现在朝会上,就在今春,老大王宇为黄门郎,乃皇帝近臣,可传达诏令,三子则为柱下令,四子乃在校尉营上班,就连老五,也因为王匡这个蝴蝶的翩翩起舞,命运发生了转折,现如今当上了羽林郎。

  虽然王匡在上次朝会上路过脸,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记住他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模样,更何况在这些高高在上的眼中,农具之创造,属于工匠的层面,上不得台面。

  伸手不打笑脸人。

  王匡则拱手道:“安汉公,正乃家翁。不才王匡,兄台……”

  “可是做的那首勤农诗的农监长?”左面传来一声惊呼,似乎是知道自己失礼,那人再次躬身:“实不相瞒,吾乃大司农籍田令金田,正是管理这籍田之事。”

  原来是一个部门的,而且对方还是自己的上官,王匡一顿,向前面那一人失礼告罪,没有管对方渐渐消失的笑容,到是和这位农丞攀谈起来。

  此人的性情倒也朴实,颇合王匡的口味,尤其在听了对方官员长安乃至天下的农田治理后,他受益良多,这些终不是木简上能看到,对于此次上奏所言的大汉农业易制又多了几分把握。

  当然,王匡可不能这么直白的说,我要革除你大司农的弊政,而是浅浅的向其灌输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为等会庭议打下基础,很可能会收获一名潜在的支持者。

  “若匡有言之不善者,烦请上吏多多担待。”

  金田看了眼王匡,大手一挥道:“只要王氏子为民为田,如长安传颂的那样,是个真真切切的为农官,金田自当支持!”

  王匡嘴角微微上扬:“有上吏此话,匡喜不自胜。”

  金田闻言一愣,心中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

  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难道反问一句,你小子有什么阴谋诡计?

  天已经开始范亮,只听得正前方的宫人一声尖叫,浩浩汤汤的朝会队伍,纷纷向未央宫进发。

  王匡再次将衣冠整理了一遍,他跟着人潮,慢慢向前涌去。

  按照正常的朝议节奏走,在百官向天下之主见礼后,各自落座。

  王匡这次倒是没有第一次那样幸运,他只得和那些低阶的官吏一样,站在大殿的最后方。

  朝议宫殿的门自是没有关闭,由于官服并不保暖,冷呼呼的风吹过,让人身心巨冷,尤其这么一大早本应该暖被窝的情况下。

  虽然离得远,但好在能大致听清前方传来的声音,还能看见那些起奏人的身影。

  当先便是王舜的声音:“臣王舜拜太皇太后陛下,拜皇帝陛下,臣有启奏。”

  “讲。”元后清冷的声音从帘后传来。

  王舜躬身而立,奏曰:“安汉公有,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

  太保兼大司马的话刚刚落下,朝堂上顿时人声鼎沸。

  王匡身在最后面,隐隐约约能听得懂这位叔父潜在的意思,这是要求按照周和殷的规格,对王莽进行大赏,也是为昨夜所说的“宰衡”造势。

  果不其然,王舜的话落下不久,朝堂上有超过半数的臣子起身,纷纷向元后进言,对安汉公加官进爵,并赐予“上公”的封赏。

  这中间倒也出现了不少不同的声音,但在汹涌的支持者面前,被抨击的体无完肤。

  “臣陈崇请奏,安汉公之功绩,自大汉立国以来,无几人能及,臣请愿,加安汉公为‘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陈崇的话,自是将整个庭议带到了高潮。

  只在此时,那位在第一的安汉公却忽然出面,向上首的元后和皇帝一礼,辞道:“鄙臣之所为,皆为大汉,请恕鄙臣不能受。”

  因是第一次上奏,这事便被压了下去,王匡也没想到自己能见到这史书有名的一幕。

  心中对于父亲城府的深厚,又加深了几分。

  姑且不论对错,从此事能够看出,父亲已然控制了大部分的朝政,恐怕等宰衡一加封,将真实的架空刘皇氏了。

  王匡不知道是喜还是该忧,说实话,他对于大汉是充满感情的,也对于新政实行的大新充满期待。

  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庭议的第二项,关于“风俗使者”的决议自是通过。

  站在末尾的王匡到是变得再次紧张,他知道正戏来了,自己写的那封奏书,若无意外,此时应该已经摆在了元后的案几上,果不其然,只听那大司马王舜再次起身,和王莽不着痕迹的对视了一眼。

  “今有门下吏王匡,奏曰,谏黄河移道,谏大汉农业改制,请元后定夺。”

  “此事……唯群臣庭议。”

  元后言毕,一黄门侍郎自帘后出来,手里拿着奏章,想必是要当庭宣读。

  王匡离得远,却也能看到对方的大致面孔,目光顿时一凝。

  “此人,乃是大兄?”

  怎么感觉这朝议,变成了王家的一家堂……


  (https://www.xdzxsw.cc/book/157998/8671537.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