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 第四十六章 科举取士

第四十六章 科举取士


  临安保安水门

  两艘小方首,方尾,首尾起翘高丽商船渐渐的靠近了保安水门码头,抛锚、绑上缆绳、放下跳板之后,从船上下来了一些人,穿着打扮有些类似宋人,但与宋人打扮有些细小的区别,正在码头忙碌的众人均是好奇的看着这些人。 https://

  这些人之中有两个使他们异常的惊奇,此两人是两名女子,两名女子不但长得异常娇媚,还长得一模一样的,并且几乎是一样的打扮,均是上穿了件雪白色纻衣,下着白色文绫宽绔,脚上是鹿皮小靴,头上都是梳的是坠马髻,发髻之下,余发披下,垂在右肩,头上还有一些名贵的簪子点缀在发髻之上。

  两女站在一起就如两朵白莲花般的,飘逸出尘。

  码头之上见多识广的海商已经看出了此为高丽贵族女子的打扮,只是他们不明白此处为何忽然出现了高丽贵族女子,甚至有可能是高丽王族女子。

  难道是高丽王献给大宋皇帝的女子?一些人已经隐隐的猜出了此两名女子的身份。

  两名高丽女子手牵手站在了一起,紧张的看着周围,周围人群异样的眼光使得她们浑身不自在,且异常紧张。

  “两位公主勿惊,在下这就安排车辆进城。”一面四十余岁的中年人对两女说道。

  “多谢金将军了。”两女一起谢道。

  此名中年汉子就是高丽千牛卫中郎将金进闵,奉王命将高丽王王晛的两个妹妹,王晴与王馨送到临安。

  赵忠信即位成为了大宋皇帝,并大破金军的消息,此时早已震惊了高丽朝野上下,使得高丽王王晛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晛在十余年前与当时是流寇身份的赵忠信结为了异性兄弟,当时王晛是怀着感激之情才这么做的,其后得到赵忠信兵败身死的消息后,也就痛惜了片刻,就几乎将赵忠信遗忘了。

  绍兴二十六年金进闵从临安返回,这才带回来赵忠信未死并割据广南的消息,此时才引起王晛的注意,不过也是很快就被忽略了,因为此时高丽国内文、武之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

  王晛宠幸、重用文官、近侍,而忽视武将,早已引起了武将的不满,王晛只能一边调停矛盾,一边采取各种措施防备武将,同时王晛虽此时接受了金朝廷的册封,拱手称臣,但整个高丽上下因长久以来对女真的优越感,因而感到极为憋屈,王晛也因此打算在白州兔山半月冈兴建宫阙,以图与金对抗,甚至吞并女真,诸如此类的事情将王晛忙得不可开交的,又忽略了赵忠信,直至赵忠信名震天下,这才又引起了王晛的注意。

  此时王晛才意识到此时的南宋也不同往日了,已经与从前那个不思进取的临安朝廷不一样了,此时的的南宋完全可以做为高丽对抗金国的外援,高丽完全可以利用此事而获取一些利益。

  因此王晛这才安排臣子将一直对赵忠信念念不忘的两个双胞胎妹妹送到临安,以此与宋建立关系,以图后举。

  因金进闵等人走时匆忙,并未提前通知送朝廷,因此此时赵忠信并不知道自己从前招惹的虐缘已经来到了临安。。。

  金进闵安排的马车之上,两姐妹紧紧的靠在一起,就像两只鹌鹑一样,对前途未卜的命运紧张不已。

  “姐姐,你说他会忘了我们吗?他还记得我们吗?”妹妹王馨问向姐姐王晴道。

  “他不会忘了我们的,他不是这样的人,不是的,肯定不是的。”王晴紧紧攥着衣襟说道。

  王晴话虽如此,同时也在竭力安抚自己的妹妹。可心中却比王馨还紧张,忐忑不安的。

  从前也还罢了,赵忠信不过是个流寇头领,可现在完全不同了啊,他现在可是高高在上的大宋皇帝,太高了,简直是高耸入云,王晴、王馨姐妹就算是使劲抬头也看不到赵忠信一根寒毛,按礼,就算是高丽王见了赵忠信也得称臣,也得以臣下之礼拜见,更不用说庶出的王晴姐妹了。当然,以往高丽王与大宋皇帝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

  而王晴、王馨两姐妹不过是遵王命陪了赵忠信一晚上,今后也就再也没有交集了,仅此而已。

  虽王晴姐妹对赵忠信念念不忘,并苦苦等了很多年,可赵忠信是什么态度,她们就不知道了,若赵忠信翻脸不认人,她们又能怎样?她们已经离开了高丽王宫,就永远回不去了。。。

  马车不紧不慢的行驶在官道之上,马车之中的两姐妹既盼马车能走快点,又害怕马车走快了,自高丽船只离开开京码头,此一路上两姐妹均是如此。

  。。。。。

  临安皇宫集英殿

  关礼拿着一炳佛尘,慢条斯理的走到集英殿门口大声唱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进殿!”

  建武二年三月某日,是科举殿试之日,是宋全国应试士子三年大比的日子,也是赵忠信自登基以来第一次殿试,是新朝首次殿试,因此赵忠信是异常重视此次殿试,早早就令各部院,主要是礼部做了许多准备。

  此次三年大比因战乱的影响,应试士子不是很多,不过即便如此,通过礼部省试的贡员仍是有两百余人,也就是说大宋又新增了两百余名进士,按以往的情况,此两百余名进士几乎能后全部进士及第、同进士及赐进士出身,都能名列三甲。

  通过礼部省试的士子本应被称作贡士,通过殿试才应被称作进士,但因殿试自宋仁宗皇帝之后就几乎再也未被黜落过士子,因此只要通过礼部省试之后的士子均被称作进士,唯一的区别就是排名了。

  而其原因就是曾经有士子殿试被黜落之后,或悲愤之下投河的投河,上吊的上吊,服毒的服毒,或愤而投奔敌国,因此仁宗皇帝之后朝廷就再也不敢行殿试黜落之举了。

  新帝赵忠信对此是嗤之以鼻的,此次赵忠信坚决要行黜落之举,连这点心里承受能力都没有,或者为了一己之愤,叛国投敌、数典忘祖,如此之人,赵忠信宁可不要,要了也没用,根本不是栋梁之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两百余名士子在尚书省左丞相韩世袭,右丞相李椿年及其一些礼部大臣的带领下,向赵忠信施礼道。

  “平身”赵忠信点头道。

  坐在集英殿的赵忠信此时心中是感慨万千,十余年前,自己在集英殿中应试武举殿试,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万万没料到十余年后,自己主持此次三年一次的殿试,此岂能不使赵忠信感慨万千?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啊,赵忠信心中暗道。

  众士子躬拜、再拜,躬身而退至集英殿两侧,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殿中没有设置书桌。。。

  难道让他们站着应试吗?众士子心中均是暗暗纳闷,要知道这可不是武举啊,士子之中马步扎得好的人可没几个,甚至没有。。。

  “今岁荐辟礼闱,并臻时彦。四方之士,充赋斯来。两河之间,后期可念。。。”关礼大声宣读着圣旨。

  诏令揭露了目前科举、官场之中的诸多弊端,如士子为取得功名而不择手段,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科场学风浮躁、滥竽充数之人甚多,并且取得功名,为官之后多为尸位素餐之辈,甚至是贪官污吏,如此种种,日子久了,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如此必将会影响大宋国本。

  因此赵忠信就借此机会变革科举制度,增加了工科与商科,工科以沈学为应试内容,商科以商学为应试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沈学与商学。

  赵忠信仍然保留了特奏名或恩科之制,可以经过推荐免试取得功名,只不过此一切均由赵忠信亲自把关,一切恩科功名必须有旨意方可取得,因此从今日开始通过特奏名之制取得功名的人是少之又少,朝廷控制得异常严格。

  此次广南原取得逛试的功名之人就是通过特奏名从而取得了朝廷的功名,此时正站在集英殿之中,人数约有数十人,其中就有辛赞之孙,年仅十七岁的辛弃疾。

  依赵忠信看来,通过广试的广南士子比朝廷这些士子实用性要强的多。

  赵忠信的诏令之中同时宣布将扩大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人数,人数暂时拟定在以往的一倍以上,以后再视具体情形再行增加,赵忠信此举使得天下士子是喜出望外,他们原本以为武人出身的赵忠信会大幅削减进士科的取士人数,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赵忠信居然将取士人数提高到了一倍之上,今后还有可能增加,此使得天下士子对赵忠信好感倍增。

  诏令同时宣布全国范围内推行武学,建立讲武堂,并大幅增加武举的取士人数,明确表示了大宋决不用一条腿走路,文武兼备,方为决胜之策。

  天下武人也因此踊跃应试,并对赵忠信顶礼膜拜。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https://www.xdzxsw.cc/book/132243/6886853.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