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 第十九章 知人善用

第十九章 知人善用


  通仕郎王述是已故通议大夫王伦之子,通议大夫是在王伦死后被追赠的,北宋名相文正公王旦之弟王勖之后,绍兴十年同进士,年约四十余岁。

  按常理,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五甲,十余年之后怎样也能混个七品以上的官员,不过王述因其父的影响只是被恩荫为了通仕郎,文散官从八品,没有任何实职。

  因为其父王伦被大多数世人认为是通敌卖国的罪魁祸首,是绍兴合议的积极倡导者,是汉奸,并且被认为是秦侩的党羽。

  此日王述莫名其妙的被新帝赵忠信特旨招至勤政殿,参与议政。

  “通仕郎,请随我来。”内东头供奉官关礼对王述说道。

  随后关礼将王述引入了勤政殿。

  此时勤政殿之中站了七八个大臣,均是些大宋宰执、参知政事等等,最差的也是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王述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垫着脚尖、战战兢兢的走在殿中一个角落之中,低头数着自己的脚趾头。

  “陛下驾到!”殿中内侍大声唱到。

  随后新帝赵忠信只带了两名内侍就快步从内殿之中转到了勤政殿。

  王述小心翼翼、偷偷的抬头看了一眼当今大宋皇帝赵忠信,原来他还如此年轻啊?颚下黑须有一尺多长,剑眉星目,炯炯有神,看起来最多三十出头的模样,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气度不凡。

  王述忽然发现赵忠信正望向自己,顿时吓得又低下了头,重新数着自己的脚趾头。

  “启禀官家”礼部侍郎黄温出班奏道:“金使已改名为江南通问使,如此可否?”

  此前金使是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前来临安与宋议和,赵忠信得知后,顿时大怒,并诏谕金使若不改名,立刻赶出临安去。

  江南诏谕使何意?意思是金以上国自居,将宋视为臣属,并不将宋视为一国,仅以江南蔑称。

  金使臣也以上国使臣自居。

  如此奇耻大辱,赵忠信岂能接受?从前赵忠信管不着,可现在不行了,打了败仗,还洋洋得意,骄横万分?赵忠信真恨不得亲自将他们赶出临安去。

  “不准”赵忠信斩钉截铁的答道:“江南?我大宋目前只有江南之地吗?命其改成大宋通问使,少一个字都不行。”

  虽然赵忠信也有意议和,但如此不平等的议和,赵忠信是宁死不从的。

  “臣遵旨。”黄温接旨道。

  “陛下”刚刚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张浚出班奏道:“金使如此骄横,欺人太甚,如此蔑视我圣朝,如此蔑视陛下,此时与其议和是否妥当?此时我圣朝大军在各地均是捷报连连,金军是一败再败,朝野上下人心鼓舞,因而臣以为此时应挟大胜之威,乘胜追击,与金决战,复我大宋江山社稷。”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等职的张浚今年已年近六十,是坚决的主战派,期间宦海沉沉浮浮的。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谪居十余年,赵忠信继位后,经陈康伯推荐,赵忠信重新启用了张浚为兵部尚书。

  张浚此人喜事而疏,看不清大势,只知一味的抗金,不知张弛有度。并且自其领兵以来,少有胜绩,屡屡战败,当然战败的原因太复杂了,也不能全怪他。

  赵忠信也是佩服张浚的一颗坚决抗金之心才重新启用他的,不过目前赵忠信又有些后悔了。

  “张尚书”兵部侍郎周葵出班说道:“宋金战事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了,朝廷藏库已空,百姓已无隔夜之粮,大军也已是师老兵疲,一些军队已经出现了逃兵、溃兵,如何能继续与金作战?目前金遣使求和,不如就趁势而为,与其议和,其后再整饬内政,与民修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再与金一战,一鼓而收复我大宋江山。”

  “周侍郎”张浚开口反驳道:“我圣朝大军是疲惫之师,可金军更是如此,镇江一战,金军精锐损失殆尽,且一败再败,士气早已是极为低糜,金帝完颜雍也是取得皇位不久,其朝中亦是极为不稳,此时是我大宋数十年以来千载难逢之战机,如此就浪费了,岂不是极为可惜?此时若我朝野上下众志成城,勒紧裤带与敌一战,必将能恢复社稷江山。”

  “陛下”张浚转头对赵忠信说道:“金帝完颜雍,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宗辅之子,为人宽厚,常随叔伯们四处征战,深得军心,并尊行尧舜之道,乃是一位极有做为的君主,若此时让其缓过劲来,今后在行兵事,必将会千难万难。”

  又是和战之争,又是主和派和主战派针锋相对,赵忠信心中暗暗苦闷不已。

  不得不说,张浚说得很有道理,赵忠信欲励精图治、整饬内政,可完颜雍也没闲着,赵忠信欲收复故土,完颜雍却欲一统天下,今后之事真还不好说,

  不过自赵忠信接受南宋这个烂摊子之后,才逐渐发现了其中是百弊丛生啊,冗官、冗兵、冗费三冗是最根本的弊端,三冗涉及到吏制、兵制、财制,甚至涉及到皇帝、宫廷制度,最关键的是自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得过且过、苟且偷生、不思进取的观念,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如何能够收复故土,君临天下?

  攘外必先安内,赵忠信此时也急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此时赵忠信是主张议和的。

  那么自己到底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赵忠信心中暗暗自嘲道,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主战派或主和派,赵忠信此时已经逐渐明白了,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方为上上之策。

  当然投降派是被赵忠信所深恶痛绝的。

  “陛下”韩世袭出班奏道:“此时夏已出兵袭扰我关陇之地,因而目前我圣朝不宜两面作战,况且金帝完颜雍能励精图治,陛下难道不能卧薪尝胆吗?陛下当年治理岭南此穷乡僻壤之地,仅仅数年之后,其财赋就居全国之首,陛下治下官清法正,黑旗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昂,天下罕逢敌手,收复安南之地、收复关陇之地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并建成了我大宋乃至此世上第一强大的舟师,谓之海上霸主,如此,岂是一区区夷狄所能比拟的?

  既然此时金人遣使求和,因此此确该应其所请,与其议和,待时机成熟,陛下可一举而定鼎天下,建万世之功。”

  不过韩世袭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新立与重建相差何止是一星半点,推到重建更是难上加难。

  “臣与韩世袭所奏同。”陈康伯首先出班赞同。

  “臣附议。”云书海出列道。

  “臣附议。”

  众臣也纷纷出班赞同与金议和。

  黑旗军的吏治清明,黑旗军的强大他们也看在眼里的,有如此明君,还怕区区一完颜雍吗?

  事情到了此时,赵忠信心中忽然有了种与完颜雍一争高下之心。

  于是赵忠信有些歉意的看了张浚一眼道:“如此,就依众卿所言,与金议和,以歇刀兵,以安民心。”

  “官家”韩世袭问道:“当以何人为使?”

  赵忠信又看了一眼所在角落之中的王述道:“王卿家。”

  正听得津津有味的王述忽然听得赵忠信呼喊,顿时就打了个激灵,吓得慌忙施礼道:“微臣在。”

  “卿家起来说话。”赵忠信见状微笑道:“传旨,命王述为奉使金国军前禀议使,命黄温为奉使金国军前禀议副使,与金使臣和议,擢王述权礼部员外郎。”

  “啊?”王述顿时愣住了,一时半会未反应过来,呆呆的看着赵忠信。

  王述万万没料到,将自己招来,不但让自己为大宋使臣与金和议,而且还直接拔擢成为了礼部员外郎,几乎是一步登天啊。

  天下掉馅饼,将王述砸得晕乎乎的。

  “还不谢恩?”一旁的关礼小声提醒道。

  “臣谢。。。”王述呆呆的说道。

  “且慢”胡铨出班打断王述的话奏道:“官家,朝中人才济济,为何要王述去与金和议?难道官家不知王述乃是佞臣王伦之子吗?”

  胡铨不知为何如此痛恨王伦?王伦此时都已经被金杀害了,仍是不放过他。

  其实当初朝廷受尽金的凌辱,与王伦关系不大,当时的情况是金追着难逃的赵构猛揍,赵构不得已而使王伦与金求和。

  既然实力不如人,遣使求和,受到凌辱也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怎能将过错全推到王伦的身上?况且王伦也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为宋争取了不少利益。

  如对宋一向友好的完颜昌答应归还宋京畿路等地基本上也是王伦争取来了,只不过后宋京畿路等被完颜宗弼重新夺回而已。

  至于说王伦是秦侩的党羽,更是怪不着王伦了,当时的情形是求和则生,言战则死,岳飞、张宪就是先例。

  其实最关键的是,受尽屈辱,众人不敢怪罪赵构、秦侩,只是拿王伦做替罪羊罢了。

  于是赵忠信微笑道:“朕知道王述是王伦之子,当年他跟随其父前往金地议和,其他朕不想多说了,朕只说一事,王伦不肯在金地为官,为国死节,不辱使命,仅凭这点,朕决意就让王述为使,与金合议。”

  “陛下啊。。。”王述顿时感动得泣不成声,泪如泉涌,拜倒在地。


  (https://www.xdzxsw.cc/book/132243/688682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