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新明之冒牌皇帝 > 第十章 铜亭密议

第十章 铜亭密议


  梅殷到了京城后,还是住在徐辉祖府上,当晚还约了洪鹏,三个从小就一起玩泥巴的帝国军功二代,举杯庆贺此次和谈计划以及附属军事行动的圆满结束。

  洪鹏这人心思粗,早忘了沈孝成的事情。

  洪鹏喝得很多,徐辉祖喝得很少,梅殷见徐辉祖喝得少,知道他有心事,也喝得很少,等洪鹏这家伙终于醉倒的时候,徐辉祖也放下了筷子。

  “辉祖,我刚回来,也不让我歇息几天,到底有什么大事这么急。”梅殷早就看出了徐辉祖的心思。

  “哈哈,驸马好眼力,我确实有大事,这里不方便,我们去铜亭上去谈吧。”

  徐辉祖让人把洪鹏送回家,然后屏去下人,他和梅殷两人自己提着灯笼上了铜亭。

  二人分主宾坐下后,徐辉祖面色凝重地说:“今天,我有一件大事要和你商量,这件事干好了,美名青史不成问题,如果干不好,我俩的结局就不可知了。”

  梅殷看了看他,手里轻轻拨弄一盆兰花,沉默。

  “梅殷,我先请你看一篇贞观政要里的文章。”徐辉祖拿出一张他自己写的宣纸给他,梅殷知道他是徐辉祖本人的书法,那一行行飘逸雅致的王体字写着这样一段话: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梅殷把这张纸一扫而过,然后继续欣赏他的花,似乎在思考。

  “梅殷,你还记得当年的胡惟庸案吗?”

  “辉祖,你是说胡案处置得不对吗?”梅殷从未见过徐辉祖说话这般吞吞吐吐,不知他为何多方试探,心中起了警惕。

  “当年太祖处置胡案虽牵连过广,但亦有为君的道理,我不是和你讨论这个事,我想说的是君权和相权的事。”徐辉祖说出了他的意图。

  “你想恢复宰相制度?”梅殷何等聪明,他明白了徐辉祖为什么说美名青史或者结局不可知,还有那篇贞观政要肯定宰相制度的文章。

  可是朱元璋曾明令禁止任何人讨论设立宰相,违者天下共诛之。

  说来好笑,中国自秦朝时就设宰相,春秋战国时列国也有“相国”,但从洪武十三年后,宰相就在中国历史上绝迹了。

  起因就是胡惟庸谋反案。胡案绵延十几年,包括很多开国功臣和高官在内的三万余人被诛杀,其中就包括梅思祖的儿子、梅殷的堂哥梅义。

  朱元璋为防止大臣擅权,下诏从此废除宰相制度,如后世有人提议复相者,一律处死。

  “梅殷,我想建立一个内阁,太祖时就有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我想以内阁之名行宰相之实。”徐辉祖等于承认了自己要恢复宰相制度。

  “辉祖,你是为私还是为公,你想做‘宰相’吗?”梅殷想搞清楚徐辉祖这么做的原因。

  “我不想做宰相,建文朝的第一任‘宰相’我想请你来做。”梅殷用手指了指梅殷。

  “我做了‘宰相’,那你做什么?”梅殷微笑问道。

  “我还要恢复洪武初期的大都督府,统一管理天下兵马,不过大都督府只限于建文一朝,太子即位后,就会撤销,以免后世奸臣谋逆。”徐辉祖准备自己当这个大都督。

  “辉祖,你这个铜亭下面有炭火,我俩在这里很暖和,如依你所言,岂不是我们俩要被天下人的‘炭火’烤焦?”

  “梅殷,恕我直言,太祖皇帝雄伟过于汉高,而豁达不及,英武过于光武,而仁厚不及。废除宰相,只会导致宦官和女祸叠生,是因噎废食之举,君上独揽大权,大肆诛戮群臣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徐辉祖说到这里有点激动了。

  梅殷沉默,他想起了堂哥梅义一家被诛的惨状,如果堂叔梅思祖活得长的话,恐怕也是难逃一死。

  “还有,此次朱棣之乱,要不是朝廷武将被诛杀尽的话,怎么会一败涂地呢?”徐辉祖的脸色有点青。

  梅殷站起来,走到窗前,打开了窗户,外面等候已久的寒风一下子全涌进来了,温暖如春的铜亭现在恐怕是徐府中最冷的地方了。

  “辉祖,这里太热,我们吹吹寒风,冷静想一想吧?”梅殷边吹冷风边说。

  “梅殷,这件事我已经想了几十年了,不满你说,家父也曾经和我说过,太祖心胸不广,不能包容万象,后世人君如果学样,不信任文武大臣的话,大明的天下从此将不‘明’,而是一片灰暗了。”

  “辉祖,我不能不说你说的不无道理,我相信你这么做,是为了大明,是为了天下苍生,你和皇上提过吗?”

  “皇上英明,他已经同意我的主张了。”徐辉祖只好这么说。

  “既然你们俩都同意了,你今天就是来请我组建内阁的吧。”梅殷问道。

  “不错,正是如此。”徐辉祖很爽快承认了。

  “辉祖,我最后问你一句,你将自比于史上何人?”

  “幸则为管仲,不幸则为诸葛武侯。”

  “好,如果你想做曹操,我十万梅家军一定和你血战到底!”梅殷眼睛盯着徐辉祖一字一句说道。

  这次谈话奠定了明朝内阁制度的基础,确定了明朝朝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传统,也是建文盛世最早的发轫,被公认为是明代政治体制的一次飞跃。

  从此对后世的明朝知识分子来说,也许你不能做皇帝,但你绝对有机会做内阁首辅,内阁的权力不比皇帝小,甚至有时候比皇帝还要大。

  这次密谈在后世的野史上被称作“铜亭密议”。

  比如童千华的《建文野闻录》是这样记载的:有族叔某为徐越公府上老家人,其言:“建文五年正月,梅帅从淮安来,夜宴于越公府上,宴后越公屏去从人,与梅帅至铜亭之中,天移明始出。盖内阁和大都督府之创皆在正月。则二人铜亭密议,与此不能无关也。

  ········································

  新年伊始,朱明复御案上就一下子收到了徐辉祖的三份奏章,朱明复直觉感到有大事情粘上来了。

  第一份写的是在六部之外成立内阁,帮助皇上处理政务,一切内外奏章先经内阁拟出初步意见后,再交皇帝审阅;

  第二份写的恢复洪武前期的做法将五军都督府合为一个大都督府,总览一切军政,另外成立禁军都督府,直辖锦衣卫和王伦卫两个卫,由皇帝本人直接领导,不隶属于大都督府;

  第三份是待大都督府成立后,正式组建一万人的王伦卫,有大都督府安排相关营房、器械和饷银问题。

  朱明复知道徐辉祖的意思,他是说我很有诚意,同意你弄个王伦卫来玩玩,你有一万人保护你,也该放心了,但是我不放心你,所以请你自己把手脚捆起来,向我表示你的诚意。

  捆住朱明复的就是前面两个奏章,所谓成立内阁和大都督府的建议,虽然还留给朱明复一个什么禁军都督府,但是只有两个卫,事实上,由于洪鹏是徐辉祖的人,朱明复只有一个王伦卫。

  徐辉祖个人虽然很欣赏朱明复,但是政治家行事讲究的是冷静和平衡,在公事上他是毫不留情、毫不手软的。

  朱明复花了吃完一盘糕点的时间思考后,认为徐辉祖的方案还是比较符合双方实力对比的,谁叫他是冒牌皇帝呢。

  可惜他找不到那个密道,不然作为明教教主可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让王真去交给徐辉祖,朱明复已逐渐看清王真是徐辉祖的人,不然一个刚入宫的太监怎会成为司礼监的二把手呢?

  朱明复密信的内容是:你的三个奏章朕都同意,但是请越公不要干涉皇宫和宗人府的事务。

  朱明复之所以要宗人府是有他的深意的。

  徐辉祖未必不知道朱明复的小九九,但他也怕朱明复给他捣鬼,这样他推行新政的效率将大受影响。

  于是他爽快得用他漂亮的书法在密信上回了几个字:臣谨遵圣意。

  建文五年,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新机构,那就是内阁,首任内阁首辅由深孚众望的驸马梅殷担任,次辅则是工部尚书李柄秋和吏部侍郎杨荣。

  还有一个旧机构也借机强势复活了,那就是大都督府,大都督自然是越国公徐辉祖,都督佥事是兵部尚书廖平。

  王伦卫也随后成立,指挥使为金胜淮,但是还只有编制,并无人员。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xdzxsw.cc/book/123980/710972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