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403章 又是四郎

403章 又是四郎


  六月十五是半年节。

  民间于这一日拜土地、祈雨、庆丰收。

  应鲁王妃之邀,唐氏于早饭后,乘坐马车过来王府小叙,同车的还有大儿媳严氏,随车的则只有几个近身的奴婢。

  到得王府的时候,发现郡主一家三口也在。

  思及府学今日休沐而李祥宇并未过来,仪宾庄栩就知道是什么事儿了。

  他再次向唐氏拱手道贺:“二郎今日大喜,姨妈往后大可省心了。”

  唐氏满心欢喜的同时,仍不失爽直严格:“他要是以为凭借着这点荣誉就能吃一辈子的话,那他可就大错特错了!万里长城这才迈出了第一步呢。几时他要有仪宾一半的学问,那时候,我跟我们老爷才能稍稍松口气呢。”

  “二郎是个要好要强的。”郡主朱昭槿道,“早先就听说了,近半年来,他读书进步很大。先生们都拿他当典型来教育其他人呢。”

  “当真?”唐氏不大相信,“这事儿,他根本就没跟家里说。他一向不耐烦和我们说话,他在想什么,我们通不知道。许是所有的话,全都说给四郎听了。你们不知道,那两个人,三天两头书信不断,每次都是厚厚的一沓子。——哪就有那么多话说呢?”

  “他和四郎倒是相好。”

  鲁王妃的这句话所包含的好奇甚于其他。

  尽管四郎在世字府住过好一阵子,但她却不曾见过那孩子一面,凡事,都由身边的人呈报。

  四郎危重期间,王爷倒是过去看了一遭,回来之后,道了几声“可怜”,却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久居深宫,王妃对那个孩子的了解,更多来自于亲妹妹唐氏的描述。

  据说妹夫李箴很赏识四郎,由此王妃断定,那孩子的学问必然是可圈可点的。

  而听妹妹的讲述,似乎那孩子又是个很会说话的。

  会说话,就表示会看人脸色,而且,必定是个心思细密的。

  才多大的孩子,哪就有这般神奇?

  王妃对此好奇得不得了。

  能够把固执的王爷说得心花怒放,四郎的口才应该不是一般地好。

  赶有机会,倒要当面见一见才好……

  严氏也参与了进来,笑吟吟道:“我倒是听相公说过,说二郎和四郎通过写信讨论学问呢。二郎读的书,好多都还是四郎推荐的呢。”

  唐氏哼了一声:“是不少,可你们没看到,全都是兵法。那些东西看多了,不光寻思着打架斗殴么。”

  话虽如此,众人还是听出了她的一丝开怀。

  王妃便道:“他若是不肯吃米麦,难不成你就不许他吃别的了?读书也是这个理儿。诸子百家,未必每个人都会喜欢。有人学医生,有人学道,有人学阴谋,有人学处事。术业有专攻这话是怎么来的?难得他肯静下心来读书,不出去给你招惹是非,光这一点,还不够你高兴的?”

  听她这话,郡主等人纷纷称是。

  王妃又道:“既是学问上的事儿,由他去。像二郎这个年纪,正是不服管教的时候。爹娘说多了,反倒招他厌烦。难得有个情投意合的,只要别引上歪路,且由他。”

  唐氏深以为然:“可不是呢。我也是因为知道四郎懂事上进,才放心把二郎托付给他的。”

  听到这话,王妃倒是沉默了下来。

  这会儿,唐氏也意识到自己这话说的太满了些。

  说得到好像是她相信四郎胜过相信自己的儿子似的。

  她飞快地朝大媳妇儿扫了一眼,见后者神情温和地品着茶,并无一丝不快,不由得心下稍安。

  提起四郎,就叫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三房,想到大姑娘苏苏。

  而这也正是大媳妇心里头的一道梗,道不出、却真实存在着。

  安静吃茶的时候,王世子和世子妃也过来了。

  几下子互致问候,分次而坐。

  王妃便问世子:“王爷那边走到哪里了?”

  六月半,鲁王循例要去真武庙祈雨。说是祈雨,其实是借着这个由头,出去走走看看,体察一下民情。

  王世子未成年前,还会跟着一起去。及至冠礼后,心眼儿多了,便不肯再陪着到大太阳底下煎熬去。

  坐下没多久,外头就有内侍进来报告,说王爷一行才刚走到半路。今年真武庙看祈雨的百姓比去年少了很多,究其原因,都是老早得了消息,全跑去知府门前看热闹了。

  王妃便笑着对唐氏道:“祈雨年年有的看,二郎这头却是难得的机会。换成是我,也定要去看个新鲜的。”

  唐氏哂笑道:“本来天就热,还一股脑儿地挤到一处去,也不怕中暑?”

  “怕真要给夫人说中。”内侍道,“这会儿,就有人为了抢个树阴凉而打起来了……”

  恁这么着,还是有大批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府衙门首。

  为此,府内的护卫全都给安排出来维持秩序。为防止人多拥挤、发生事故,登州卫指挥使陈松龄还特意调拨了一个总旗的士兵前去维>

  “听说正式颁奖要等午时,怎这会儿就都赶了去?大太阳底下干巴巴瞅着,也不嫌烦躁?”

  郡主连连摇头,完全不能明白寻常百姓的乐趣。

  “郡主有所不知……”

  说起现场的情景,那名内侍顿时眉飞色舞起来。

  颁奖赐帛的时间虽然在差一刻午时,但从巳时初,济南知府门外的道路两边,就有百姓陆续聚集过来了。

  对于世故的百姓而言,今天能看到的不仅仅只有一场热闹。

  凡是人多的地方,就有任何的可能出现。

  果然,不到巳时一刻,道路两边俨然已变成了集市。游商小贩穿梭其间、兜售杂货;江湖术士扎下幌子,断卜吉凶;有各色吃食任君选购,也有闲汉坐地下注,不劳而获;……

  有扶老携幼前来一观盛况的,有骑墙爬屋高远张望的,有邻里女伴花枝招展结伴而至,也有情人相约俟于东隅;……

  往年的六月半过得都差不离儿,今年这个六月半却过得有点不一样。

  就在人群闹闹哄哄中,两个杂役不慌不忙地走出大门,洒水扫地,一丝不苟。而后,自大门里展开一卷大红地毯。

  鲜艳的红色如同一把火,迅速点燃了众人的期盼。

  这阵仗,不寻常。今天这场热闹,有的看。

  只是不知道都会赏赐些什么东西呢?

  哪怕只是念念名字,鼓励两句,那也是莫大的光荣啊。为人父母的,谁不巴望着这一天?为人子女的,都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啊……

  “这么说,二郎不回来吃午饭了?”鲁王妃有点小小的失落。

  唐氏道:“万宝楼早就订好位子了。单看吃酒不吃酒,要是吃酒的话,你来我往的,不得折腾到傍晚去?”

  王妃便叮嘱那名内侍:“着人看着点儿,别让二郎吃醉了。若是得了空,请他过来坐坐。我这里有话要问他呢。”

  听她说得郑重,唐氏不禁大奇:“姐姐既有要紧话问他,那就别让他吃酒呗。吃得稀里糊涂的,能听进去什么话儿!”

  王妃赶忙摆手,笑道:“酒后吐真言才更好呢。其实也不是什么事儿,就是想问问他,喜欢什么样儿的闺女。空了,我也好替他物色物色。算来,他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成家了。这男人哪,一天不成家,就会一直当自己是个孩子。”

  “二郎的亲事,今年肯定不成。我现在没那工夫忙活他。既然姐姐得空,不妨先替他打望着。”

  跟自己的亲姐姐,唐氏一向不讲客气。

  王妃心领神会:“这么说,大郎那头当真确定下来了?”

  “就是上次说好的日子,定了,不改了。”

  “那也没多少时间了。”王妃沉吟道,“该准备些什么,现在就应该着手了。”

  唐氏轻松道:“准备得差不多了。”

  说起来,这时间一改再改,还不都是为了将就四郎?早就和叶氏说好了,苏苏出门,除了要亲舅舅们送亲,作为家中长子的四郎,也要撑起场面来。

  王妃意味不明地笑了笑:“她们倒是真当正事儿来办。不过就是个侧室,差不多就行了。若是大张旗鼓的,反倒不好看了。”

  这便是训诫与维护了。

  别人还好些,严氏赶紧起身恭听。

  王妃对她道:“严家的孩子,俱是好的。我知道你一向厚道,对下慈善。只是一点得时时记牢:所谓尊卑有分、上下有序。该宽容的时候宽容,该规矩的时候,就得守住规矩。切不可因一时心软,纵容了小人,让他们等鼻子上脸,乱了家法。”

  严氏感激不尽,躬身称是。

  王妃这一番训诫,可谓是给足了她体面,更是对她身后的娘家给与了肯定与尊重。

  这是作为正室的她所独享的特权,即便钟若苏再怎么讨人喜欢,也没有资格出入这森森宫禁,更没有资格站在这里,更不用说能够有这份荣耀聆听到鲁王妃的教诲!

  既如此,那她还有什么好担心、好忧郁的呢?

  一念至此,严氏不由得暗中挺直了后背。

  唐氏却心下却有几分不自在。

  在她心目中,大儿媳固然是好的,可苏苏那头也是很不错的。王妃姐姐当众说这些话,虽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可站在四郎这一方来说,这些话到底有些伤人。

  一个是苏苏,一个是大儿媳,于她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便能将这一对妻妾一视同仁,可在场的这些人会作何感想呢?

  会不会就此对苏苏、对钟家产生轻视?

  三房虽然穷、虽然只是平头百姓,可并不缺乏做人的气节与原则啊!

  她与叶氏乃是手帕之交,别人看轻叶氏,岂不等于小视了她、看扁了李家?

  要不怎么说来着?

  王妃姐姐就不是个会说话的,有那工夫管别人家的事儿,倒不如先把自己屋子里头倒腾清静!

  同样都还没孙子,李家现在正忙着给儿子张罗纳妾,王府呢?

  看看世子妃坐得那个稳当!一幅没事儿人似的模样,那叫正常?

  想看李家的笑话?想得美!

  越想,唐氏就越是生气,终于,她挑起了浓眉,正色道:“姐姐这些话,是该时常说说。大郎这个媳妇儿,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太过老实,太容易原谅别人的错儿……”

  可不像你世子妃,妒妇一个,进门没几天,就把妾室们打发干净了。作为未来鲁王府的女主人,就这等心胸肚量?

  “但凡忠厚老实的人,看别人都跟自己一样。像姐姐这些话,平日里我那是没给她说过?可这孩子自有自己的看法。仔细听她说说,倒还真在理儿……”

  “你这个脾气,一般人说不动你。大郎媳妇儿说什么了,你这么服气她?”王妃好奇地追问道。

  唐氏没有急着开口,端起茶碗来吃了一口。眼睛余光瞥见世子妃微垂的嘴角,内心里更加坚定了要给鲁王府、给自己的亲姐姐抱打不平的决心。

  既然王妃辖制不了这个媳妇儿,那么,就让她这个亲亲姨妈来给晚辈们讲讲规矩吧。

  “媳妇儿说了,既然要进李家门,先头能不仔细筛选审核?但凡有个坏毛病恶习气,咱肯点头儿?俗话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凡成了一家人,不管是品行也好,行事也好,都是差不离儿的。管他妾也好,婢也好,这第一道关卡把好了,后头断然不会发生那种仗势欺人鸡犬不宁的事儿……”

  “大郎媳妇儿这么想,是对的。”

  鲁王妃轻轻颔首,看向严氏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赏与喜爱。

  说句良心话,这话要是出自世子妃之口,她做梦都能笑醒。

  世子妃……

  唉,不敢指望世子妃对她笑脸相待,但能和世子两个别这么三天两头吵闹,就谢天谢地了。

  她这会儿已经明白亲妹子的用意了,但她不认为这些话里有话的话能对世子妃起到警示作用。

  她反而有些担心,怕世子妃会因为心里不爽,变本加厉地去寻世子的晦气。

  小两口吵架,公婆委实不好参言。王爷这边已经明确了态度:随便怎么吵,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也甭想拖他下水。好就好,不好就扯乎。

  换言之,王爷对世子妃这个儿媳妇并不抱期望。

  至于她这头呢?

  和离是绝对想都不要想的。不说和梁家那么多年的交情,就站在女人的立场上,她也不希望世子妃落得一个惨淡的下场。

  所以说,夫妻间的事儿,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将就过也好过分道扬镳给人看笑话。

  基于这一点,她忽然不希望唐氏再说下去了。

  但显然,后者并不能体会她的心情,反而越说越带劲:“就说这妾室吧,不管是花费几许买来的,那也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要是没模样、没人品,倒贴钱咱也不会要不是?那么,这就是妾的长处了。凡是人,总有可取之处。但有九十九个好心眼儿不用,只用那一个坏心眼,谁敢说这是个好人?但有九十九个坏心眼,却只用那一个好心眼儿,那就是个好人!”

  这一番大实话说得郡主仪宾等人纷纷点头。

  这无疑助长了唐氏的劲头,她继续说道:“再者,妾也是可怜人。人心都是肉长的,要是家里头好好的,谁肯把孩子送去作小?就像王妃说的,做了妾,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难道不是最重的惩罚?这人哪,得将心比心,才能和人友好相处,也才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拥护。姐姐可还记得当年父亲说过的那个故事吗?就是佛印是牛粪的故事。”

  “记得。”忆起往事,王妃眉间一片神往,“苏东坡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满其愿,说他是如来金身。苏东坡得意忘形之下,就打趣对方,说在他看来,穿着黄袈裟胖乎乎的佛印就像是一堆牛粪。他以为他占了便宜,殊不知,这话恰暴露出了他的浅薄。”

  “是啊,佛家常说‘佛心自现’。正因为你心里不干不净,所以看谁都不干不净。这跟咱平日里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差不多的道理……”

  王妃便笑道:“说来说去,你就是想夸耀你这个媳妇儿就是了。倒是我多虑了,大儒之家教出来的孩子,自是见识非凡。可不像那些醋瓶子,一瓶不满、半瓶乱晃荡。大郎媳妇儿这种,就算是不声不响,那也是根饱满的谷子。”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问道:“不知道如夫人是哪里人氏?”

  唐氏的笑容打了个踉跄,嘴上尽量平平道:“不远,就是南边昌阳县的。”

  “昌阳?”郡主倒是受到了提醒,看了看仪宾,又看向王世子,“我怎么记得,四郎也是昌阳县的?”

  “嗯。”仪宾于这种事情上向来不怎么在意,但既是妻子疑惑,他便也想替妻子答疑解惑,因此,就只管瞅着王世子。

  花厅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

  王世子低眉垂眼安心品茗,那神情,不知是根本没听到众人的交谈,还是压根不想参与进谈话中来。

  反正,拒绝的态度相当明确。

  见状,唐氏只得暗中叹口气,道:“今天这儿也没外人,我这张老脸也不怕丢。给大郎寻的这个闺女,不是别人,正是四郎的庶姐。”

  PS:名词解释

  1、总旗:一般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每卫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旗辖50人;有小旗10个,每个小旗辖10人。

  2、扯乎:江湖黑话,撒丫子逃跑。大约出现在古宋朝时候,是绿林好汉们的匪话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67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