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387章 不要大哥

387章 不要大哥


  若萤笑了,是打心底的愉悦。

  憋了那么久,绕了那么多圈子,到底还是给他说出来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李祥宇对她的渴望,就是这么坚决。

  说实话,这个人虽然行事略显拘谨,但眼光还是很不错的,辨识得出哪是璞玉、哪是顽石。

  刚刚一席话,深得她欢心。她之所以跟他讲道理、摆事实,费那么多口水,求的无非就是他的一句承诺。

  君子重诺,千金难买。

  她要他成为事件的主导者,而不是明哲保身的旁观者。

  她要他心甘情愿地揽下责任、挑起重担,如此,即便有一天面对困难,也能够自觉自动地迎上前去,而不是选择依赖别人。

  将来苏苏若过得不好,她谁也不问,只同他说理。

  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他要一生一世都为今天自己许下的承诺、做出的保证而负责。

  “训导大人的好意,在下心领了。”第一次觉得他这个人还不错,忍不住就拍了拍他的手背,如同安抚一个焦灼不安的小兽,“能得大人青睐,想必是无数学子的心愿吧。但是,唯独在下不行。乱了辈份的话,可是件很让人头疼的事儿……”

  李祥宇苦笑道:“我知道……”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长期以来他才会对他耿耿于怀。不甘心视为路人,却也没有法子将两个人的命运扭在一起。

  现在似乎好些了?做了兄弟,又做了姐夫,明面上似乎亲近的很多,可为什么,他这颗心里依旧积气难平呢?

  他久久地凝视着那张脸,认真之中,一如既往地笼罩着薄霭纱烟,像是画中之人,徒惹人留恋、怅惘。

  “四郎……”

  看着、看着,就有几分不能确定其虚实、真幻了。

  若萤眨眨眼,看着自己的手被对方包在掌心里。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激动的小动作,那可意会的细微颤抖,表明对方此刻的情绪很不稳定。

  应该是有话要说吧?

  不管是王世子还是小侯爷,再不管是李祥廷还是朴时敏,抑或是静言,他们握着的她的手的时候,从不会有丝毫的犹豫。握住了,就是握住了,自然得就好像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自信。

  相信这次松开了,还会再次十指交叉。

  不会担心失去。

  不像眼下。

  不安之中满载着急切。

  她撇开目光,抬起头来,却遽然发现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已被打破。

  近在咫尺的那双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欲啖之而后快的光芒。

  心下警铃大作,她本能地想要往后避让,却忘记了一只手正被对方紧紧攥在手心里。

  这一用力,无异于“引狼入室”,直接把李祥宇给拽到了跟前。

  前有大山倾轧,后有椅背约束,饶若萤再多防范、再多手段,至此也难免生出“黔驴技穷”之感来。

  她清楚地看到,李祥宇眼里的光芒刹那炽热。

  对于对方而言,这是个稍纵即逝的绝佳机会。

  什么机会?

  她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眼前闪现出了小侯爷的那张脸。

  在某些相似的情形下,男人都是一样的。而作为他们嘴边的猎物,她的任何举动,都不过是提鲜的酱汁、开胃的佐料。

  死寂。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屏气敛息只为了最先捕捉到对方的可乘之机。

  谁先动,谁先死。

  似乎已无可转寰的僵局瓦解于突如其来的一声高呼。

  “四郎!”

  声到、人到,来势如风,不给人以任何准备的机会。

  李祥廷的魁梧身形堵在门口,背负着灿烂阳光,一如天神将世,大有要扛起这座房子飞天而去的架势。

  听得这一声,若萤从心底舒了一口气。

  与之相对的,却是李祥宇的腾然紧绷。

  “喂!”李祥廷显然有些不明状况,大睁着眼睛,样子很是有些吓人,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兜头而下的铁拳。

  “你们在做什么?”

  质问充满火药味儿,且只针对其中一人。

  李祥宇的脑袋嗡地一下子便炸开了。

  他承认,他怕这个兄弟。不管什么事儿,总习惯于以力量决定是非输赢。

  为了四郎,他当真能对自己的亲哥哥下狠手,这一点,李祥宇毫不怀疑。

  久久不闻回应,李祥廷的疑心更加严重了:“若萤,你说,他是不是欺负你了?”

  若萤嘴角微抽,斜睨着另一当事人。

  李祥宇跌坐回椅子里,不知是怨愤还是自嘲地哼了一声。

  李祥廷这会儿三步并作两步地到了跟前,俯身盯着若萤好一会儿,以一个兄长固有的口吻,苦口婆心地提醒道:“他们读书人心眼儿特多,说什么,你只管听着,别当回事就好,省得不小心吃亏上当。”

  这份情谊不可谓不真诚,只是——

  若萤终于忍不住轻笑了:“没有的事儿,二哥别担心……”

  李祥宇的脸色都能蘸毛笔写大字了:谁心眼儿多?这傻大个儿到底是没长眼呢,还是没长心?护犊子不带这么没天理吧?果然,没学问、真可怕!

  原本还有三言两语辩白的话儿,经此一闹,全都化为了云烟。

  一只脚踏出门槛的时候,李祥宇清清楚楚地听到身后的四郎在说:“才刚眼里落了灰,大哥在帮我吹呢……”

  李祥宇不由得仰天长叹。

  看吧,到底谁心眼儿多?

  要说李祥廷的行动力,还是相当强的。就过午出去这一会儿的工夫,倒给他办成了好几件事。

  一是跟素日交好的朋友取得了联系,约定好了聚会时间与地点。决定择日不如撞日,统一意见后,决定就在今晚和若萤晤面。

  为此,这帮少年各司其职,有的去通知其他人,有的则去酒楼预订包房、安排菜品。

  李文则被打发去千佛山邀请莱哲和朴时敏。说来也巧,下山的时候,在西市上偶遇了二舅。

  彼时二舅正由腊月领着逛街看热闹呢,如此一来,倒省得李文多跑些路了。

  因时间还早,莱哲便自告奋勇做起了向导。因为他对府城了解颇深,由他带路,二舅和腊月倒是都松了口气。

  若萤便问起晚间都会有哪些人列席。李祥廷掰着指头一一说给她听,当中有曾经见过的,也有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

  为此,李祥廷耐心地给她做了介绍。

  也不知道是他人脉深广,还是天生好事儿,竟连人家的祖宗三代的事儿都了若指掌。

  而且记忆力特别好。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做过什么显眼的事儿,对此,他如数家珍。

  整个过程中,若萤始终专心致志。望着李祥廷那张英气勃勃的脸,她似乎有些明白他受欢迎的原因了。

  首先是精神好,言语铿锵有力,极富感染力。别人记不住的微末细节,他偏能记得清清楚楚。

  从他口中,几乎听不到什么优柔寡断的言辞。他给人的感觉,就如同一本地方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就算有所不逮,也能让人相信,只要他稍加用心、着力,就能完成得很漂亮。

  再加上他阳光般的亲和力和那副似乎能够顶天立地的解释身材,这个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

  但就有能耐无量,倘天不假便,也只能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凉下场。

  这也正是唐氏等人所担心的,也是李祥廷本人所不甘的。

  对于若萤而言,她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助他一臂之力的。

  定好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李祥廷便去跟唐氏告假。

  唐氏不放心他的行事,把若萤拉到跟前,语重心长道:“你是个稳重可靠的,出门去,千万看好你二哥。他就是一头没辔头的野马,给人夸上两句,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能忘记。若再贪上两杯酒,给那些黑心贼一撺掇,还不知道能干出什么大业来呢!”

  “娘!”

  李祥廷的嘴上几乎能挂个油瓶了。

  这也就是当着四郎的面,怎么说都无所谓。要是当着他那帮兄弟们的面这么说他,他一准要跟他老娘翻脸!

  若萤没有笑,郑重地接下了这一重任。

  “大哥不去吗?”她询问边上的李祥宇。

  李祥廷当即抢了话道:“他一个成家的人,跟我们说不到一起……”

  李祥宇就给茶水呛着了。

  唐氏倒觉得小儿子这话很有些道理:“他虽然年轻,到底也是个教书的先生,论起来,算是你们的半个长辈。去了,你们反倒不自在。”

  若萤便不再说什么。

  她的这一态度,却让李祥宇好生失望,心里头隐隐期望她能坚持一下的,不想就这么轻轻放过了。

  其实,哪里会谈不拢呢?

  难道忘了蝠园的琴箫合奏、忘了彼时的鸥鹭忘机吗?一个他,一个仪宾,一个王世子,还有一个小侯爷,是为了谁、凑到一起的?又是为了谁、各擅其长的?

  还不都是为了四郎!

  为了能让他心情愉悦,为了他能早日康复。

  这些,难道四郎都忘了?

  还是说,这些事对他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

  就好像对待小侯爷的倾情劫掠、无所动容?

  唉,到底还是年纪太小的原因么?对于“七情六欲”的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纸上谈兵?

  赶几时、四郎才能真的长大呢?

  李祥廷等人预订下的聚会地点是“万宝楼”。用李祥廷的话说,是为了让她提前熟悉环境,省得十五庆功宴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地紧张。

  对此,若萤只能一笑置之。

  紧张?

  现在,能让她紧张的或许只有那潜伏在暗处的杀手了。

  这似乎已成了一桩悬案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就像是一场噩梦。梦里那么清晰深刻的一群人,似乎都随着那一场大火化为乌有了。

  来无影、去无踪,如晚风、如鬼魅。那双眼睛究竟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至今无解。

  陈艾清那边的调查也毫无进展。他本人并未十分留意那双眼睛,彼时的他,并没有同若萤一般无二的警觉。

  对此,若萤深感遗憾,更遗憾自己于丹青一事上一窍不通。

  其实这个事儿,要真想解决的话,并不难。只消“画影图形”按图索骥,发动广大民众检举追踪即可。

  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又道“浑水好摸鱼”。在四面楚歌的重压之下,嫌疑人难免会因为惶恐而举止异常,如此一来,就会有漏破绽暴露出来,有利于案件的往前推动。

  不过,陈艾清倒对此事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假设。

  他怀疑那晚的那个女人,根本不是女人,或许是男扮女装,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

  毕竟,敌人都是狡猾的狐狸。

  若萤无语半天。

  且不论那人是男是女,单说陈艾清这个人,不可否认,果真是个心思曲折的,敢想人之所不敢想。

  如果说李祥廷是一座大山,那么,陈艾清无疑就是山间的溪流,百转千回、明暗不定。

  好吧,这一假设并非荒诞不经,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就比如说她钟若萤,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但一点:能做出如此推断的陈艾清毫无疑问是低估了她的能力。

  或许陈艾清分辨不出她的真实性别,但这并不表示她于此事上同样迟钝。

  算了,事到如今再纠结这些问题已无大益,倒是好好筹划一下后头的步骤才是正经。

  PS:名词解释

  画影图形:夏启时开始了集权制,颁布了专属法令来约束奴隶、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通缉令。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伍子胥被裹入一场政治斗争。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张伍子胥的画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通缉令。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其中“捕法”就是专门规定对盗贼进行追捕的篇章。政府以法定形式鼓励民众积极配合侦查活动,并明文规定出相应的奖赏标准。

  唐代通缉逃犯时,官府开具“海捕文书”,四处“张挂榜文”。上面除写有逃犯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体貌特征外,往往还配有逃犯的画像,即“画影图形”,以便官民辨识和缉捕。

  明代法律规定了奖赏举报的条文,规定:“凡谋反及大逆有能捕获者,民授以民官,军授以军职,仍将犯人财产全给充赏。”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655.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