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356章 偶遇辛秘

356章 偶遇辛秘


  寂静中,陈艾清的笑声显得格外突兀。

  先是轻笑,继而是大笑,直笑得众人面面相觑、惊魂不定。

  若萤神色未变,偶尔掠起眼皮瞅他两眼,其余时间,全都沉醉在美食当中。

  她知道,她猜对了。

  从一开始、从见到陈松龄的第一面起,从对方的面相上,她就已经看出了很多东西。

  不是她阴险狡诈,要怪就只能怪她对这个世界明白的太早、太多。

  “艾清,怎么了?你还好吧?”李祥廷担心地摇动好友的身子。

  陈艾清摸摸潮润的眼睛,摇摇头:“很好,什么事儿也没有……”

  非但他没事儿,父亲那边也没事儿。

  倒是那位伺机寻衅滋事的朝中同僚,很是碰了一鼻子灰。

  他暗中攥紧了拳头,一如攥住了野马奔腾的心。

  望着上方若无其事的若萤,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羡又妒。

  当父亲在为四郎的过人聪慧感概不已时,焉敢说不是在为自己没有这样一个能够分忧解愁的孩子而叹惋?

  由此可见,为人子的他还须更加努力上进才是……

  是不是达到了四郎的那种水平,就可以了呢?

  或许,真给四郎说中了:就算难成朋友,也不要变成敌人。他跟四郎能够保持住眼下的关系,就好。

  能看到四郎的所行、听到四郎的所言,循着四郎的脚步往前,终究有一天,他能与四郎齐头并肩吧?……

  酒过三巡,若萤起身去方便。

  腊月不错眼地寸步不离跟在后头。

  解完手,出了净房,若萤并没有立即回到包间里去,而是顺着净房门前的一条小夹道,走向不远处的甲板。

  走了几步后,顿下脚步,只觉得穿堂风汹涌,竟有些吃不住劲的感觉,便吩咐腊月,回屋去拿她的披风来。

  “那好,四爷且等一下,不要走开,小的很快就回来。”

  腊月迟疑了一下,看看她,又打量了一下周遭,最终下定决心,掉头往回跑。

  身后,若萤轻笑了一声。

  怕什么呢?今日的她已非吴下阿蒙,哪里容易说死就死、说给人绑架就给人绑架?

  她拂了拂衣摆,同时按了下腰间的匕首,安然地走进灿烂的阳光里。

  甲板上很敞亮,足以组织一帮人进行一场蹴鞠或者是拔河比赛。晚间点上篝火,举办一场盛大的烧烤舞会,也是不错的享受。

  这样恰好的季节,如若撑开几把大伞,摆上桌椅、泡上一壶好茶,或冥神、或对弈、或闲聊,都是极为惬意的事情。

  只是不知道,这艘船的主人君四爷是否乐意放他的娇娃娈童们到这光天化日下来。

  “你说,还敢说!”

  咬牙切齿的低斥打断了美好的遐想。

  “呜……”

  压抑的哭声显示出的不仅仅是委屈,更有不胜的恐惧。

  嘭嘭的拳打脚踢声不绝于耳,听得人心惊肉跳。

  小山似的货堆遮蔽了部分声响,却未能挡住投射在地上的影子。

  施暴的有三个人,两个负责体罚,一个则抱臂在旁煽风点火。

  “真看不出,你小子胆子不小哇!犯了事儿竟然还敢回来?你知道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蠢事?怎么,看着四爷给你个笑脸,就当四爷善良好说话了是不是?跟你稍稍客气些,称呼你一声‘兄弟’,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重了是不是?走之前是怎么跟你交代的?还记得不?”

  “记得……”

  不知道是牙齿给打落了呢,还是腮帮子肿得太厉害,说话的声音相当含混:“小的负责把队伍带到指定的道上去,后头的事儿,小的就不用管了……”

  “嘭!”

  又是狠狠的一脚,直接把人踹进了视线里。

  “记得还敢瞎叫唤,你说,你这是不是明知故犯?”

  “可是老鸦山的山贼冒出来了啊……他们上来就抢,小的害怕给他们杀人灭口啊……”

  “杀你怎么了?你吃四爷的、喝四爷的,到头来给四爷挡一刀怎么了?不应该?你个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那德性!你那条贱命,能抵得上一块磨刀石不?”

  打人的一个也跟着骂:“跟他废话什么!坏了四爷的大事,活该丢下去喂鱼!”

  地上的人一个激灵爬起来,重新扑回货堆后面,哀号不止:“不要……求求三位哥哥,跟四爷跟二当家的求求情,饶过小的吧……小的真的不是故意的……要是早知道那是四爷的意思,小的就有九条命,当时也不敢喊救命……”

  “你喊啊,叫来了官府的人,好重重地奖赏你!呦呦呦,天底下就你一个忠肝义胆的是不是?”

  “甭跟他扯淡!早死早投胎,这才是真的对他好……”

  说话间,就听“哗啦啦”一阵大响,好像是铁笼子的闸门给拉开了。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受害者话风陡转,竟然破口大骂起来:“莫银儿,亏我当你是兄弟,你居然这么对我?我要是死了,变成鬼也不会放过你!……”

  莫银儿?

  一堵之隔的若萤不由得就是一愣。

  她知道这个名字,再细细回味一下几个人当中的那个声音,可不是熟人么!

  她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去年……

  当初她不慎被人劫掠,送到了“醉南风”位于运河上的那艘大船上。跟她一批的人当中,就有个叫做莫银儿的,因为表现积极而被留用。

  在经历了接客、卖笑等“考验”后,听说莫银儿得到了重用。

  而今的莫银儿,言行举止已与当初判若两人,除了奸猾,更多了些辣手狠绝。

  “不要,不要……”

  任凭挣扎苦苦、哀求不绝,逞凶者只管充耳不闻。

  又是一声大响,闸门给关上了。

  呼喊声一下子就消失了,却隐隐还能听到沉闷的撞击声,是从笼子里传出来的。

  那个笼子果然是个密闭的牢笼。

  这惩罚实在是残酷。

  犯了错,关几天紧闭、饿个半死,差不多就够了,他们这是要把铁笼子吊到哪里去?

  是打算要曝晒吗?

  骄阳、密闭、铁皮笼子,确实,这惩罚够严厉的。

  不对!

  他们似乎并不想如此费劲儿……

  随着眼中的铁笼子慢慢升高,若萤的瞳孔倏地放大了。

  她忽然明白过来了,那些人、竟是要将笼子通过辘轳,沉浸到水里去!

  如果没弄错,笼子里装的可是个活人哪!

  他们果然要杀人!

  就算是杀人,也不肯给个痛快吗?

  这些人还有人性吗?

  这是君四的船,也就是说,这些事情是君四默许的。

  君四才是罪魁祸首。

  看上去那么温柔可亲的人,竟然有着如此黑暗的心肠。

  不是不可思议,只是太过于失望。

  杀一人跟杀十人,对杀人犯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的。

  可想而知,当初他对她,确实是存了杀心的,只不过碍于小侯爷的存在,才迟迟没有对她下手。

  或许,只是还没来得及下手。等到折磨够了她,等到兴趣索然的时候,大概她的死期也就到了。

  她不由得战栗了身心,曾经的遭遇,至今清晰难忘。

  相似的花船上,作为贩卖来的人口,只因她不肯投诚,差点被君四逼疯。

  那段日子,真可谓是“暗无天日”、“生不如死”。

  那厮剥夺了她的人身自由,将她当成牛马奴隶来驱使,逼迫她没黑没夜地劳作,且还要对她极尽打骂侮辱。

  那么冷的天,外头滴水成冰,屋内呵气成雾,他们却连件夹袄都不给她,害得她坐卧不宁。为避免着凉病倒被当成脏水泼到河里去,她不得不通过无休止的劳动和运动,让自己的身子暖和起来……

  如此,她都没有要他们以死谢罪的心思,只当这些经历是上天对她的试炼,而他们、只是无意中作了上天的使者而已。

  她一直深信,世上无完人,世间也没有完全的恶人。再坏的人,也会残存着一线值得怜悯与宽恕的脆弱与无奈。

  直到今天,她仍然相信君四不是大奸大恶之徒。

  是的,这种看法并不曾改变,但这并不表示她就得认同君四的所作所为。

  比如说、眼下。

  她可以十分肯定,那个即将被溺死的少年,定然又是“醉南风”劫掠来的人口。离开“醉南风”,他将无处可去。可一旦变成“醉南风”的人,他就会失去自由。

  使用卑鄙的手段,诱骗他人为己奔走、卖命,你情我愿,倒也罢了,可是,凭什么要剥夺他人的性命呢?

  谁给的权力?

  即使是九五之尊,想要砍谁的脑袋,也不是说砍就能砍的,总得经过很多程序与步骤才行。

  君四,你到底是有多猖狂?

  难怪你那么急切地想要攀上小侯爷,是因为罪孽太深、自知将来不得好死,所以才想要挖空心思地给自己求一把尚方宝剑、一块丹书铁券吗?

  也只有小侯爷了……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管怎么说,那少年无意中给她送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

  老鸦山……

  拉路抢劫……

  领上道……

  什么意思?莫非君四和老鸦山暗中有勾结?

  让陈松龄险些陷入朋党之争的那个案子,竟然与君四有关?

  天下事,怎就这么巧呢?

  要抢要夺,她既看不见、也鞭长莫及管不着,但只认定一点:人谁无过?好歹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

  心念转动的同时,若萤暗中攒起一股大力,奋身就要冲过去喝止。

  生死一线。

  只消她一嗓子,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且不论她的初衷如何,只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哪里找去?

  她张了张口,却没有听到自己的怒斥,面目忽地就给一团沉重的黑暗罩住了。

  PS:名词解释

  1、尚方宝剑:尚方是掌管制造供应御用器物的官署,秦已有之,汉负盛名。尚方宝剑是皇帝御用的宝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至明代称尚方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史料上看,赐尚方剑以专杀和便宜行事的做法,是在明代“万历三大征”时开始实行的。

  2、丹书铁券:丹书铁劵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是用朱砂写字、用铁制的凭证。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最早的“铁券”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北魏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

  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

  最晚在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

  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赵匡胤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安抚民心,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

  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

  新明沿袭前朝制度,“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

  所以,小侯爷才会无法无天。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624.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