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353章 巨商隐忧

353章 巨商隐忧


  如果说大明湖是济南城的一颗琥珀,那么,“醉南风”无疑就是这颗琥珀中最吸引人的生机。

  作为一艘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花船,它的出现,不过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但是半年时间里却已经成为了济南府的一道叫人避不过去的风景。

  老的少的,都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性质;有钱的没钱的,都想要上去瞅一瞅、转一转。

  这艘大船分为上下三层,雕梁画栋、点翠描金、张灯结彩,极尽奢靡。

  站在花船的最上层,遥遥可见鲁王宫的青碧琉璃瓦。赶上宫中有盛大的宴席,迎风倾听的话,似乎能够听到宫中飘出来的笙歌笑语。

  所谓“耳目之官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这个时候,若是文绉绉地念上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倒也十分应景。

  或有怀才不遇的,心中默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瀛洲”,也是自然而然的。

  “醉南风”是个温柔乡,更是个销金窟。来到这里,如入桃源仙乡,烦忧尽忘、俗累尽消。

  在这里,你尽可以释放心里的魔鬼;在这里,你想是谁,就能是谁:王侯、将相、甚至是皇帝;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实现不了的;……

  船上有三绝:食,色,酒。

  北地的胭脂,南方的瘦马;扶桑的驯顺,番邦的热烈,赏心悦目的同时,更加令人眼花缭乱。

  更有姿容不俗雌雄难辨的俊美娈童穿插其间,一如上好的珍宝,无分昼夜,一任挥金如土的客人们挑肥拣瘦、各取所好。

  这里的酒,俱是好酒。

  有京师的黄米酒、蓟州的薏苡酒;

  有绍兴的荳酒、大名的刁酒;

  有济南的秋露白酒,也有兰溪的金盘露酒;

  有汾州的羊羔酒,也有高邮的五加皮;……

  既有“色比凉浆犹嫩,香同甘露永春”的桑落酒,也有“酒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的新丰酒;有“百杯之后始癫狂,一癫一狂多意气”的竹叶青,也有“十分满盏黄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尘”的松醪酒;……

  这些酒中,包含了白酒、黄酒、米酒、果酒、药酒等众多品类。梅瓶装美酒,又兼有掷色、投壶等游戏佐酒侑欢,直是让人忘却今夕何夕、此身何处!

  简单说,上得船来,就不为欣赏美人、品尝美食,单只为了足不出户遍尝天下美酒,也是十分值得的。

  对于爱慕虚荣的世人而言,能够上来走一趟,便有了与人炫耀的不尽的资本。

  若萤一行踏上舷板的时候,徐图贵和李文等人早就等候多时。

  看到若萤,徐图贵笑咧了嘴,两只手快要搓出火花来了,却始终不敢靠近前来。

  若萤心下暖流奔涌,径直往前去,拉起他肉乎乎的双手,仔细审视了一下,道:“徐大哥又长高了……”

  又高又壮,完全像个大人的模样了。

  徐图贵红了眼圈,嘿嘿笑着,竟不知说什么好。

  徐聪边上插话道:“四郎,你好了就好了。我们老太太、老爷夫人一直惦记着你呢。上次蔡大姑下去,三娘还问起四郎呢。蔡大姑都不敢说……”

  若萤含笑道:“你回去转告老太太、太太,就说等过阵子我好透了,正儿八经去给老太太、太太赔罪去。”

  徐聪眼睛发亮,脆生道:“四郎的话,小的一定转到!”

  若萤点点头。

  她现在对徐府颇多好感。在她受伤其间,徐家与三房始终未断书信往来,这无形中给了母亲很大的安慰与骄傲。

  其间,徐夫人还打发身边的蔡婆子去合欢镇走了一遭。

  那天是清明节。

  一个“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季节。

  徐家选择在这天郑重其事地派了蔡婆子下来,明面上,说是下来给已故的老四的亲娘徐姨娘扫墓、送浆水,其实暗里还有个意思,却是只有寥寥几个人知道。

  清明日是若萤的生辰。

  长久以来,叶氏刻意模糊了这一天,总是提前给若萤过生。而若萤究竟生于哪一天,除叶氏外,已经鲜有人还记得。

  徐家是知道的。

  徐家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管若萤是哪天生、哪天长的,徐家都只认她是徐家的未来少奶奶。

  差了蔡婆子下来办这隐秘的事儿,本身就意味着两家关系的非同一般。

  所以,在叶氏的来信中,对此表现出了万分的感动与感叹。

  只是,在给叶氏的书信中,徐家一直不曾提及过若萤的名字,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是若萤却心下清楚,徐府这是在为她的行踪遭遇打掩护。如此装聋作哑、丢三落四,可谓是煞费苦心

  但是,纸包不住火。

  当若萤的举动传到家乡,叶氏来信来求证,徐家便无法再做隐瞒了,只能顺着大流,跟叶氏承认了若萤协助官府办案受了点伤害的事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最大可能地安定三房的心,徐夫人的坦白中并不见刀光血影,而是一派温和。

  这般游离于表面的安慰,不经意间,倒跟唐氏的说辞达成了一致。

  叶氏纵有再多忐忑,也能够有勇气想到积极光明的一面了。

  这顿饭由徐图贵做东,这也是他秘而不宣的一项光荣使命,要籍由这顿酒席,展示他以及徐家的义气和诚意。

  此行之前,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虽然徐家富有,虽然“齐鲁商会会长”这一头衔听上去很牛、看上去很美,但是,自古以来,功高盖主、富贵逼人。

  任你生意做的再大、再强,赚再多银钱,在掌持天下的上位者眼中,或许这一切都是国库中的一部分。

  所谓的富户巨商,都是上位者饲养的年猪。

  细数千年以来的商贾,但凡有点名气的,有几人能落个善终?

  当商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势必要收买人手、成立武装来保护这些财产。如此一来,就难免要成为世人口中的“豪强”,对官府和朝廷构成威胁。

  “无商不奸”似乎早就成为了商人们的一种本质和本能,长久以来,被世人所警惕着、排斥着。

  读书人都读过《礼记》,都知道其中的一句话: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民众富足、国库充足,原本是件好事,但却有可能变成一些危机的导火线。这一点,当初的晁错在给汉文帝的奏折中,就已经点明了: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而商贾大者……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重农抑商,这便确立了官方对商贾的明确态度。

  至于徐家的情况——

  父亲举了个最现成的例子:按理,宫中选秀,参选的女子必须是“良家子”。何谓“良家子”?就是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这样的人家生出来的女孩子,才叫良家子。

  但是,徐家的大姑娘徐淑珍却能被选为宫女。

  为什么?

  当然是银钱在中间使劲儿,买通了上下关系。

  按理,富商家的千金小姐哪里是伺候人的命?但是,作为徐家的小姐,可不是生来只为了享乐。

  徐淑珍的肩上,可不仅仅担着自己的前程,还扛着一家子的未来呢。

  在宫中,若能得到重用升迁,固然是最好的。干得好的话,一辈子留在宫里,于己、于整个家族而言,都是至高的荣誉。

  就算差事做得差强人意,也不要紧。

  按宫规,凡宫中奴婢,女子使役至二十五岁,即遣出婚配。徐家的女儿,即使是过了花信之年,也是不愁嫁的。况还是沐浴着皇恩的身份!

  所以,届时徐淑珍将会体体面面地走出商贾之家,嫁与士林为妻。从此以后,不但自己脱离了贱商的身份,后代子孙也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堂堂正正的“良家子”。

  而作为娘家的徐家,也会由此洗却不少的铜臭味儿,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行走在儒林士大夫们中间。

  转变身份、分散风险、提高自己,这便是徐家长久以来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钱只是暂时的,只有权利才能屹立百年……”

  徐图贵听得小心翼翼,虽有些似懂非懂,但却相信,只要是父亲大人的话,那一定是错不了的。

  除了宫中的嫡姐在为此努力着,身为一家之未来梁柱的他,也必须行动起来,未雨绸缪。

  而与李、陈二人打好交道,则是他责无旁贷的本分。

  他并不感到为难,因为素日里就跟这些人交好。他要做的,只是维系好这份关系,使之能够健康、长久地走下去。

  他对此充满信心。因为父亲最后说过一句话,让他备受鼓舞。

  父亲说,你只要抓紧四郎,好好待她,以她的心智与为人,定会帮你,定不忍负你。

  确实呢,要是中间没有四郎,别说李、陈了,就算是静言和敏公子,谁认识他徐图贵是谁个什么东西?

  PS:名词解释

  1、琉璃瓦:按照明制,亲王府的周长为三里三百零七步五分,城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二丈。折算下来差不多是33万平方米,将近500亩。

  城楼上覆以青色琉璃瓦,大门饰以丹漆金涂铜钉,就如紫禁城的缩影。所有的宫殿都是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

  2、中国古代十大商人:

  1、陶朱:即范蠡,春秋人,曾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2、子贡:孔子高徒。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春秋末期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范蠡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

  4、卓氏:战国时期人,凭炼铁业累致巨富,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其后人。

  5、吕不韦:战国时期人,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6、寡妇清:女,秦朝人,其祖辈凭开“丹穴”致巨富,守成有术,曾受到过秦始皇的嘉奖接见。

  7、邓通:西汉文帝宠臣,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8、石崇:西晋人,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

  9、王元琛:北魏时河间人。他家的马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曾说:“大家都说晋朝的石崇富。我不恨自己见不到石崇,只可惜石崇没有见到我。”

  10、沈万三: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621.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