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171章 人约黄昏

171章 人约黄昏


  钟家大爷就是个心眼儿多的,他的亲妹子,能差到哪里去!要真是个忠厚的,就该跟母舅家的姊妹好好相处,结果呢?

  那个冯家姑娘一门心思地跟三房的孩子好,这就很说明了问题,说明钟大姑娘不是个好相与的!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说到底还是自家老爷厉害,愣是选中了九龙中最有出息的那一条。

  一夜无话。

  转过来就是上元。

  上元之名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以三元配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而“元宵节”则最早始于秦时。因正月是元月,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节日。武帝时,又定在这一天祭祀“太一神”。司马迁建立“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定为了一个重大的节日。

  不管是道教还是祭祀,这一晚都要燃灯。

  汉时的灯节就一天,唐代已变为了三天,宋代则达到了五天。前明时,则从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前后足足有十天。

  最初张灯的那天,叫做“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

  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

  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火自远古时代就是神圣的东西,能够驱赶黑暗和野兽。在后来的演变中,灯火就跟神明有了关系,被赋予了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意义。

  而今的府城中,燃灯的时间还是不短,前前后后能超过七八日。合欢镇不比大城市,正儿八经的灯节,就集中在了十五的晚上。

  刚擦黑,就就听见远处响起的炮仗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此时若站在村外,往村子里看的话,就会发现整座村镇都笼罩在一片温暖的灯光中。

  那闪闪烁烁的灯光像是撒了一地的星星,或者是神仙丢下的金银珠宝,等着眼明手快的去抢。

  晚饭吃得略微潦草,任叶氏怎么训斥,孩子们只管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等到撤下饭桌,老三即刻领着孩子们准备出门。

  若萧非要拎上他的小兔子灯。那是叶氏从街上给他买的,满抱那么大的一个纸兔子,红眼睛长耳朵,可爱得很。

  若萌嫌外面冷,两只手揣在暖筒里,只管不肯拿出来。又围了一条围巾,只露出了两个眼睛。

  若苏则戴了个新的昭君套,边缘一溜儿枯草色的兔毛,到越发显得她温柔清雅。

  叶氏将每个孩子从头到脚检查了一下,看额帕够不够暖和,穿的够不够多,值钱的配饰暂时都取了下来,免得街上人多杂乱,给人顺手牵羊偷摸了去。

  看了一圈,忽然发现少了个人。

  “二姐么?她刚才就出门了。”若萌道。

  叶氏便没有多问。一千一万个孩子能吃亏,就她的若萤不会。

  正忙乱着,就听见院子里噼里啪啦一阵响,徐图贵和二舅的声音一同传进来,引得门口的大黄不知所措地乱吠。

  早就候在院子里的腊月和小芒赶紧问好,一时间语声嘈嘈,鼓点似的催人。

  “好了好了,大瞎晚的,你就是光着脚,谁又能看见。”老三忙不迭地催促道。

  叶氏瞪了他一眼,转而嘱咐二舅:“果子,你看好孩子们。你姐夫那眼睛从来都长在头顶上,没什么用处的。”

  二舅答应着,问:“姐你不出门?”

  “到处都是火星,里里外外都有草,我能放心?再说街上人那么多,看得我头都昏,我就不去了。”

  叶氏嘴上这么说,心里惦记的却是那一钱柜的财物——那可是一家子活命的保证呢,交给谁看管,她都不放心。

  “姐姐不去,我也懒得走。”香蒲想了一想,到底还是按下了对于灯市的渴望,“走一趟,累半死。明天还有那么多事儿等着呢。不给自己找罪受。”

  “红姑,你也去看看。看好姑娘们,小心别走丢了。”叶氏有意想要活泛红蓝的情绪。

  既是主母发了话,就没有理由说“不”。

  红蓝躬身应了。

  “好了好了,咱们快走吧。赶紧去猜谜赢奖品。晚了,好的都给人挑走了。”徐图贵笑得合不拢嘴。

  一行十几个人脚跟脚出了大门。

  才上了丁字路口,就跟北边翩翩走来的若萤和柳静言一行接上了头。

  若萌心思灵巧,知道二姐有钱且手头松,便悄悄拽了若苏,脱离了母舅的拥护,跟若萤走到了一起。

  红蓝和高玉兰见状也赶忙跟过来。

  这是一个万人空巷的节日,大街上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小儿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妇人依偎在丈夫的身边,老者蹒跚于儿女的搀扶下,更有妙龄的少女成群结伴迤逦而来,宛若九天仙女下凡,所经之处,总能引起最多的关注与评点。

  当此时,一双眼睛便不够用了,一边要看俊男美女,一边要看彩灯重叠,一边还要顾及同伴的欢呼雀跃。

  忽前方响起雷鸣般的鼓噪,却是一队踩高跷的顶天立地地飘摇而来。两侧的围观者纷纷退让,生恐被那两根棍子踩到,更怕当中某个新手一个紧张之下,错了步调,一头栽下来,殃及自身。

  小孩子则一门心思爱那高处彩带一般飞舞的水袖,拍着手、裂着缺牙板咯咯笑着助兴。

  这边意兴正酣,那厢又杀出来一队跑旱船的。参与的汉子和妇人,浓妆艳抹得跟像神又像鬼,一路做出各种谐趣的表情和动作逗弄围观者,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哄笑。

  若萌对此不屑一顾:“好俗气!”

  若萤皱了下眉头,冷声道:“跑旱船最早是为了纪念大禹。那个治水有功三过家门儿不入的大禹,谁敢质疑他的神圣?这些跑旱船的或许并不知道这个由来,但正因为他们的继承,才让英雄的历史流传至今。铭记是最好的感恩,知道吗?”

  若萌羞红了脸,难堪地垂下头。

  徐图贵看不下去了,赶紧岔开话题道:“各位,各位,你们要不要吃元宵?我请客。我看那有卖鸡肉馅儿的、芝麻馅儿的、红豆馅儿的,还有水晶汤圆,应该是白糖馅儿的。我要尝尝那个豆沙馅儿的。看看跟我娘做的是不是一样的。我最喜欢我娘亲手做的红豆沙元宵,我也会做呢。先把红豆煮烂,然后用水洗掉豆壳。接下来,就和猪油、红糖一起炒,再加上糖玫瑰做成馅儿,又香又糯又清甜。改天有机会我做给你们吃,我们先尝尝这家的好不好?……”

  “她应该意识到错误了。”一旁的静言莫名地揪心,侧面看过去的若萤满是忧郁,正是这个年纪所承担不起的沉重,“别太勉强,她还不到十岁……”

  若萤恍然回神,默默点头。

  是啊,不能要求千人一面。若萌还是个孩子,有着正常孩子固有的活泼和轻率,人生啊,未来啊,这种话题对她们而言,还太早、太复杂了些。

  怎么能要求她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呢?平日里,若萌所接受的教育已经算是很严格了,端碗的姿势不对要挨骂;笑得略开了点儿,也要骂;叹口气更要骂……

  相比周围的同龄人,萌儿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别人还在撒娇做梦呢,她却已经知道家里每天能收入多、花销多少;知道一斤麦子多少钱、养一头猪要耗费多少人财物力;知道“节源开流”的意思了;对于父母姊妹的安排,总是能够努力地去完成、并且争取做到最好;……

  因为萌儿的存在,让她对这个世界多了一层信任。腊月等人再忠心,到底隔着一层肚皮,做不到十足的相信;母亲的顾虑太多,跟她的思路多有冲突,也是不省心的。

  幸好中间还有个若萌,一门心思地视她这个嫡亲姐姐为神祉,全心全意地崇拜她、追随她、听从她,努力地跟上她的思想和步调,兢兢业业地贯彻执行她的每个指令,让她哪怕在外游冶的时候,也不用太担心家里的钱柜。

  在家里,代替她这个嫡姐孝奉父母,友爱手足。嘴巴又甜,待人接物无不妥当。女红也没荒废,倒是比她这个姐姐的活计强多了。

  尤其是比起她总是让亲人心惊肉跳寝食不安,萌儿可算是个好孩子了。

  爱护家庭亲人的心思,姊妹两个是一样的。

  她懂得若萌,所以,才希望这个妹妹能够更优秀,这份迫切导致了她的失态。

  其实,仔细想来,刚才萌儿固然凌厉倨傲了些,但是大可以以“童言无忌”为由一笑而过的。一个尚处于总角阶段的孩子,有谁会跟她斤斤计较呢?

  确实是她太急于求成了,要明白“揠苗助长”的危害。

  日子还长着呢,不是吗?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439.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