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东鲁传 > 130章 岁末年终

130章 岁末年终


  等到送走了二舅等人,若萤下了炕,将一封刚写好的书信,并一块玉佩交给叶氏。

  一看到那熟悉的鱼形玉佩,叶氏的脸刷地就变了:“这不是——”

  刹那之间,她觉得她明白了什么。

  若萤点点头:“明天腊月要去县里送菇子,娘把这两样东西,请谭叔叔递进衙门里去。记住,是送给孙大人的。凡有人问,只说是亲戚。”

  叶氏端详着那块玉佩,一边答应着,心里直犯嘀咕:“萤儿,这不是……不是说已经跌碎了吗?”

  若萤深瞩她一眼,淡淡道:“我早说过,东西在咱们手里,该怎么用,咱说了算。娘忘了?”

  啊?

  叶氏愣了一下,恍然记起来,她确实是说过这样的话呢。

  但她记得更清楚的是,中秋节的晚上,苏苏曾亲手弄碎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加上孙浣裳后来带走的那块,到底这东西有多少个?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这是她的女儿吗?这心思深沉得,竟让人丝毫看不透呢。

  “用兵之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即攻心。是他心虚在先,怨不得被人趁虚而入。”

  若萤拽了拽衣襟,若无其事道:“鱼塘的事儿,娘不用担心。趁现在有空,先让若萌把各项用度和人工,计算清楚。围堰筑堤什么时候合适,让爹也跟着打算打算。明天一早要送货,我得上山看着去,晚饭不用管我。”

  一边作着交待,一边把自己扎束妥当,左佩弓、右佩箭,临出门,将那顶四时不离身的宽檐空顶帽扣在头上,迎着猎猎寒风径直去了。

  叶氏一直跟出大门,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好半天,心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待慢慢清醒过来,掂了掂手里的东西,似懂非懂地,隐约有种强烈的预感,这两样东西很重要。倘若不慎遗失,就有可能会耽误大事。

  她不由得心神一颤,赶忙把东西揣进怀里。即刻打发了抽草回来准备生火煮饭的丈夫,让去东街走一遭,跟谭麻子打个招呼,赶明儿一早上山拉菇子的时候,千万在门前停一下,她有要紧事儿拜托。

  老三麻利地去了。

  叶氏却始终心神不宁。

  她这个人就这脾气,任何事,着手之前犹豫不决,下手之后依旧顾虑重重。无法跟她的丈夫那样,永远只能想到愉快轻松的地方。

  她只会越想越危险、越沉重,然后,就会茶饭不香、寝睡不宁。

  为此,这些年来,老三和香蒲也不知道劝说过多少次了,通不管用。

  她并不敢相信,就凭这那一封信、一块真假难辨的玉佩,就能促成鱼塘的花落三房。但是,如果不跟姓孙的打招呼,谁又敢保证,钟老太爷他们不会搞小动作坏了这桩事情呢?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她对于丈夫的离职其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不说别的,名义上说是若萤的主意,但是为什么丈夫始终不能表现得理直气壮呢?为什么在她跟前躲躲闪闪,就像是做了贼一样!

  还有谁,比她更了解这个男人?

  弄不好,就是在衙门里吃人算计了。一个上不了席面的苦力,有什么值得人算计的?

  弄不好,就跟姓孙的有干系。这些读书人,一贯地睚眦必报,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八成有这么几分影子,不然的话,萤儿为什么会对姓孙的出手?那块玉佩,就是个信号,告诉你姓孙的,你的把柄在我手里攥着呢。要想活得太平,最好别节外生枝,更别想着坑我。

  当然,依着萤儿的习性,那封书信里必然是看不到血雨腥风的。一旦逼的她动了手,那绝对会成为噩梦。

  既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会撕破脸皮影响到以后的相处,那个孩子,到底会怎么说话呢?

  叶氏的焦虑并未持续很久。

  腊八那天,申明亭议事大厅来人请老三,说是县里的批文下来了,让过去取。

  消息很快传到东街,叶家三爷子赶忙来到议事厅。老三自文书手上接过盖有朱印的批文,整个人都有些颤抖。

  大舅接过来仔细察看了两遍,点点头。

  议事厅里,只有做里长的大老爷在,没有生炭火,他抄着手,瑟缩着,十分不耐:“三弟这下可放心了?尽早回去该怎么着,怎么着吧。好好干,三年后,可千万别难为了粮长啊。”

  “放心。”老三盯着批文,看不够似的,“到时候弄好了,兄弟出河鲜,大哥出好酒,咱兄弟好好乐呵乐呵。”

  大老爷眉头耸动,几不可察地哼了一声。

  也就在这一天,若萤收到了李祥廷的突然来信。

  在信中,他告知了违约以及迟迟没有回音的缘由,是因为一直没弄清楚她的详细住址。直到那天,在街上偶遇徐图贵,两下在闲谈中,得知徐、钟二家是亲戚,而徐图贵又恰好跟三房交好。李祥廷大喜过望,当即要了若萤的家庭详址,这才有了这封信的顺利送达。

  原本为他爽约而耿耿于怀的若萤,禁不住心花怒放,实在比拿到了鱼塘的经营权还开心。

  此时,就算她再倔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到底是过于沉郁了,所以,才会对旭日阳光般的李祥廷充满期待。那个人,是会散播光明与热量的呢。好像是奔驰的骏马,达及四方;如澄澈的河流,能抵大海。

  她把书信仔细地收在了文具匣中。

  说起这个文具匣,她不免后知后觉了。

  这是当初静言连同一箱子书送给她的。如果是作文具,显然太大了,并不便于随身携带。这个匣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四边包铜,开合严密,刻镂雕琢细巧,还配有锁钥。平时贮存一些私密要紧的东西,最是合适不过了。

  想必是考虑到她家人多宅小,姐妹们共处一室,确实需要些私人空间。这个匣子,恰恰满足了她的这部分需求。

  于这体贴处春风化雨,确实是静言的做派。

  每每想到这些,若萤便回忆起他躲避她的心意时的闪烁目光,便不由得忧郁起来,往往要走神好久。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滑过。

  从立冬的那天起,就一直断断续续地在下雪。都说瑞雪兆丰年,对于三房来说,一切也似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老四的饭庄别出心裁,弄了个“仙姑会”,把草菇当成主角,烧、炖、煸、炒、熘,变着花样儿地上,虽然价钱不菲,但架不住东西稀罕,加上人心虚荣,你吃得我也吃得的心理作怪,一时间,倒是销售极旺。

  县城那边也出了名,拐着弯儿地又有三两家客户找上门来。基本上,菇房里的菇子有八JIU成年前都已给定完,剩下的一些留作日常零售,以及自家亲戚受用。

  也是若萤该当要赚钱,赶在了所有人都很重视的年前,推出了这东西。

  为了便于管理菇房,高驼子抽空在菇房外搭了间草屋,置上简单的寝食用具,正儿八经地过起了快乐单身的日子。靠山吃山,尽管冬天漫长而寒冷,但是不愁没有柴火取暖。那满山遍野的荆榛野草,随便薅两把,就够烧上几天了。

  除了烧炕取暖,每天还要严密监控菇房里的温度、湿度,必要时,还要烧上两把草,给温室升温。

  升温方法是在修建之初,就已经设计好了的:凡地下、墙壁间,俱留出了烟道。届时在出口位置生火,烟火顺着通道流窜,既给房屋增加的温度,又不会导致烟气弥漫,毒坏了菇子。

  玉兰则专心照顾山后茅屋里的病患。这比砍柴干农活儿要轻省,可她却从心里不愿意,嘴上成天能挂个油瓶一样嘟着。

  她只想跟在若萤身边,不管是做什么,都是情愿的、欢喜的。

  若萤不像别人,喜欢问东问西,喜欢絮絮叨叨啰里啰唆。没有什么事情安排的时候,若萤几乎是不管她的,任由她发呆走神,也不会去说个笑话什么的打扰她。

  高玉兰就觉得自己既有归属,又很自在。这样的日子,真想保持一辈子不变。

  叶氏不止一次说,这孩子属秤砣的,认准谁好,那就是一丝瑕疵也没有。自己认为好的,也不许别人说不好。

  也就是她人高马大气势逼人,别人轻易惹不起,但凡换作别人,这么霸道任性,身上还不定落下了多少伤疤呢。

  腊月成天忙进忙出,山上山下、街面、铺面,哪儿有生意,哪有他的身影。

  小芒则成了他的狗腿子,凡有杂务,交待下去,小芒就跟兔子似的跑得飞快。

  作为账先生的若萌,每日里除了认字、写字、记帐本,也不敢弃了女红。当她做针线的时候,叶氏便会在一旁教一些人情世故和当家理政的事例,一心想要把她培养成为令人满意的日后的当家主母。

  逢这时,若苏也会在一旁仔细聆听。

  她的绣活儿已经在地方上相当有名气了,再不像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两个钱,求着绣坊派点活计做。而今的她,只消静静地坐在家中的热炕头上,等着人家慕名而来求做活计。要做不要做,要多少工钱,也能够由自己作主了。

  为了襄助她的手艺提升,若萤私下没少费心思,去县城几次,暗中寻访名家遗作,或绣片、或手稿,千方百计弄了来给若苏作研究、学习。

  这也成了她努力赚钱的动力之一。

  只要钱足够多,就能够去南方的丝绸之乡搜罗到更多的上乘绣件;只要钱足够多,甚至可以请个老绣娘回来,养老的同时,也能够让她倾尽全力地指导若苏。

  她并不想让若苏一辈子做个养家糊口的绣娘,但若是兴趣所在,却是十分有必要鼓励和精进的。

  山上,大显安心修练。现在的他,基本上衣食无忧,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功课上了。

  定慧似乎是找到了心灵的寄托,跟着大显须臾不离,认字、诵经,洒扫殿宇庭院,接待香客信徒。也不多话,明明人就在眼前,却每每像是不存在似的。

  若萤对此表示过担忧。考虑到他年纪轻轻,出家可以,但也不必一辈子做和尚。他的遭遇,跟腊月他们差不多,哪就至于看破红尘呢?

  所以她想,也许哪天自己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能够劝说丑瓜下山来,娶妻生子,好歹给他的祖先们留个添分祭扫的后人。


  (https://www.xdzxsw.cc/book/10202/6043398.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