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后晋霸主 > 第一百三十章以工代赈

第一百三十章以工代赈


  当杨举再次见到朱伺之时,朱伺正赶着一辆牛车,混迹在一堆五花八门的车辆中指挥着行进。

  “大将军,你这是做何,怎么西陵城没有打下来,没有征募到民夫?”杨举疑惑的问道。

  “唉,别提了,一个个饿的走路都走不动了,还怎么指望他们,索性我们自行搬运吧!”

  朱伺一提起西陵城的青壮,就牙根子疼,一个个饿的,跟壮字一点边都不带沾的。

  他将西陵城的境况与杨举描述了一番。

  “西陵城竟然缺粮到了如此地步,恐怕宜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啊,大将军恐怕要提早做好饥荒的准备!”杨举出言提醒道。

  “放心,我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了,保管能度过这次饥荒!”朱伺高深莫测的笑了笑说道。

  杨举也没细问,只当是朱伺要把从杜曾处抢来的粮食分发下去,就赶着去安排士卒搬运去了。

  千余辆各式各样的运输车也只是勉强把船上重要的粮食武器装载一空,船上的其他的物资却是无法运了,只得继续堆放在船上留待日后取用!

  “这些船只该如何处置,若是放在这里很可能再度被杜曾所得,若是毁了又实在是可惜!”杨举望着百余艘大大小小的的船只,心头很是宝贝。

  “来时我已经观察过了,往南十里有一处天然良港,地形也很是隐蔽,如同一处葫芦口,把船只驶入到里面,稍加掩饰,很难从外发现,这些船日后还有大用!”朱伺马鞭指着南方的一个区域说道。

  “将军莫非要重建荆州水军!”杨举眼前一亮。

  当年的荆州水军盛时,拥兵二十余万,战船千艘,王睿正是凭借着荆州水军之利,一举灭亡了东吴,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惜灭亡东吴以后,荆州水军就拔剑四顾,天下已无水中敌手,于是朝廷一纸命令,二十万水军一夜之间卸甲,只留下来当年的传说。

  杨举身为荆州人,如何不对重建荆州水军心生向往。

  “这个日后再说吧,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收拾宜都这个烂摊子,怎么堵住十数万百姓的饥肠辘辘!”

  想到西陵城那群饿的眼睛都发绿的人,朱伺也有些头疼了。

  他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借!

  坞堡不是有粮吗,那就管他们借,不给的话,呵呵,那就强行借!

  当朱伺杨举率领五千荆州军将粮食武器用小车拉到了西陵城之后,一听有粮食来了,数万百姓挤满了城墙之上,眼巴巴的看着一辆一辆经过的粮车。

  若不是,有着五千大军押解,再加上他们也饿的没有力气了,恐怕顷刻间就会爆发动乱抢夺粮食。

  “阿父,这些粮食会分我们些吗?”一个面如菜色的少年仰头问道,身旁中年男人同样目光炯炯盯着粮食。

  “会吧,城里贴告示了,说会每家每户给些救济粮,到时你阿母的病说不定就好了”中年男人有些不确定的说道,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这年头的粮食比人命都金贵,哪有平白无故把这么多粮食分给他们的。

  朱伺端坐在西陵令的府衙之中,听着西陵令介绍着西陵城的情况。

  “启禀将军,西陵城有户六千,在籍人口三万四千五百六十四人,有职吏七十八人,散吏三十七人,守城都尉一名,兵卒四百六十五人,城中粮草,嗯,无,赋税,无......”

  “传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廷掾、功曹史、史书佐干、户曹掾史掾八人上前!”朱伺听完,出声说道。

  “下官等人见过广威将军!”

  八人从西陵令的身后走了出来,对着朱伺恭敬的行了一礼。

  “诸位,应该先称呼某为宜都太守,其次才是广威将军,本将军奉琅琊王王命坐镇宜都,北御成汉,西敌蜀中,东遏杜曾,今后希冀与诸位同心同德,共兴宜都!”朱伺抬手虚扶起众人。

  “太守但有差遣,我等不敢有辞!”

  几人相视对望了一眼,未曾想这个大名鼎鼎的朱伺竟然是新任的宜都太守,礼色愈恭。

  “眼下当务之急事是要让西陵城度过饥荒,与众位交个底,某从南郡带来了将近两万石粮食,眼下节省用度,可保城中军民暂度此劫!”朱伺停顿了一番,继续说道。

  “此虽可延缓燃眉之急,却不可久依,长远之策,是要重植荒田,劝民耕桑,你等商议个文告,张贴全城”

  “诺!”

  西陵令和八个西陵城主要的文官,聚在一处,却是各持一词,对于如何安排农耕一筹莫展。

  他们认为纵然种上了粮种,宜都郡动荡不安,今日遭了匪患,明日来了叛军,百姓也是无心耕种,所收获之粮也是入不敷出,明年依旧是是个荒年。

  陈庭坐在朱伺的下首,忍不住开口说道:“我有一计,或可一试!”

  朱伺正被几个文官吵得脑袋犯疼,听到陈庭的话,压了压手让其他人先安静,问道:“仲龙有何妙计,但说无妨!”

  西陵得众多文官对眼前的这个少年的突然开口打断,面露不满之色,在他们看来一个年不及弱冠的娃娃,能有何高见!

  “以工代赈!太守大人可以划拨出一定数量的公田,但凡愿意耕者,视其劳作多少给粮,当然城内老弱病残者除外,这些人可以直接配给粮食!”陈庭站起身来,侃侃而谈道。

  “以工代赈!好一个以工代赈了,在下录事史赵名字庄文,不知郎君师承何人,可否引荐一番”一个文官激动的起身相询。

  以工代赈这四个字,起码到了两三百年后的唐朝才有了初步的雏形,这说来简单,却是统筹了人心与效率,使得两者协同对抗天灾!

  陈庭也乐得让他误会,托辞成老师陶侃所言,可能会比他自己所说跟有说服力。

  “家师陶龙骧公,若有机会定当与赵录事引荐!”

  “竟是陶公之高徒,难怪有此不世出之言!”赵庄文没想到眼前的前面竟是闻名天下的陶侃的弟子,不由得惊呼道。


  (https://www.xdzxsw.cc/book/101538/5654674.html)


1秒记住大众小说网:www.xdzx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zxsw.cc